升级再升级!罗永浩猛烈抨击贾老板,预制菜事件难以忽视
172
2025-09-19
就在乌克兰人困在俄军的轰炸和政府的强征这两把大铡刀之间艰难喘息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站了出来,说了一番让泽连斯基听起来可能会精神振奋的话。
特朗普先是表达了“对普京没停手感到失望”,嗯,这话说了等于没说。
紧接着他画下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大饼:承诺要给乌克兰提供更多防御性武器支援,特别强调了“几十万架无人机”的援助。
这数字听起来确实唬人,比俄罗斯砸过来的1270架听起来多到不知哪里去了,泽连斯基心里可能瞬间燃起了一丝希望,仿佛抓到救命稻草。
但是,乌克兰方面随后透露出来的细节,就像一盆冷水把人浇个透心凉:这几十万架的“大礼包”,最早也要拖到2026年才能真正交付!2026年?这饼画得可真是够“远”的!一边是俄军实实在在的1270架无人机(这还只是一周的量)像冰雹一样落在你头上炸得满目疮痍,一边是特朗普隔着太平洋开出的、要到两年后才可能兑现的远期支票。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根本不是什么雪中送炭的即时援助,更像是一场政治作秀,给乌克兰点虚无缥缈的希望,顺便给支持者展现一下自己“强硬支持盟友”的姿态。
更让乌克兰人可能彻底寒心的是,不久前在布鲁塞尔开的北约峰会。
泽连斯基眼巴巴盼着能拿到那个梦寐以求的加入北约的“门票”,结果呢?峰会很干脆地再次拒绝了乌克兰的入约申请,说时机未到。
北约的大门,在乌克兰最需要集体安全保障的时候,还是牢牢紧闭着。
这个结果,结合特朗普那张两年后才生效的“援助饼”,信号其实已经非常明显:西方列强想要的,从来就不是乌克兰能真正胜利,击退俄罗斯恢复全部领土主权。
他们更希望看到什么?是一场可控的消耗战,这场战争最好能长期拖住俄罗斯,消耗它的国力军力,让它焦头烂额精疲力尽,但又不能让它真的倒下崩溃,也不能让乌克兰获得足够的力量一下子把俄罗斯赶跑或者有真正的安全自主权。
说白了,乌克兰就是棋盘上一枚被控制速度消耗的棋子。
甚至不用看外部,看看乌克兰自己高层内部,这种分崩离析的迹象就已经很刺眼。
泽连斯基核心圈子里的重要人物,像总统办公厅主任叶尔马克和国防部情报局长布达诺夫,两人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已经公开化,相互看不顺眼。
另一位副总理切尔尼绍夫更离谱,借着一趟欧洲出差的机会,干脆滞留不回来了。
当权贵大佬们或争权夺利或暗地里为自己谋划退路时,基层的征兵办却在野蛮地强拉壮丁,连老人小孩都不放过的趋势已经显现。
这种高层的溃散与对底层民众命运的漠视形成了残酷的对比。
一边是高层可能在盘算着“转进”路线,一边是无数普通家庭的孩子被推上必死的“填线”绝境,去填补那片无情的战争绞肉机。
回过头来想,乌克兰现在走的路,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恶性循环。
西方盟友的实质性援助,特别是武器弹药的到位速度,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拖拖拉拉跟不上趟。
这种姗姗来迟、杯水车薪的帮助,直接导致前线乌军士兵在面对火力密集的俄军时,伤亡率飙升。
军队的血流得越多越快,泽连斯基政府就越着急,就越要绞尽脑汁、甚至不惜使用非常粗暴的手段在国内抓壮丁(强制征兵),去填补前线的空缺。
但这种粗暴的抓壮丁,极大地伤害了普通老百姓的感情和信任,让那些原本可能支持抵抗的人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和抵触情绪,社会内部的矛盾不断被激化。
当整个社会充满了恐惧、怨恨和对战争的极度厌倦时,民众支撑抗战的决心和意志就会一点点被削弱。
民心散了,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很难不受影响,这又反过来更容易导致前线的失利。
前线一败,丢城失地压力更大,政府就更加疯狂地征兵……如此往复,没有尽头。
这个环转起来,就朝着深渊越陷越深。
所以啊,那个特朗普开出的、要到2026年才能兑现的“几十万架无人机”的超级大饼,等它终于漂洋过海送到的时候,这场景想象一下都觉得有点黑色幽默:到时可能乌克兰这片土地上,真没剩下多少能熟练操作这些先进无人机去打反击战的热血青年了。
因为人都快在前线打光了,或者是被征兵政策压榨得对这场战争彻底失去信念了。
美国这种一边递武器一边紧紧关上北约大门的做法,看久了就咂摸出味道了:与其说它是在真心实意支持乌克兰独立自由,不如说是一种更为精妙的“控制”。
它既不能让俄罗斯赢得太轻松、彻底击垮乌克兰导致地缘失衡,又不能真的让乌克兰获得强大到足以摆脱西方掌控、独立自主决定命运的能力(比如能有效拒止俄罗斯进攻的坚实国防力量)。
美国要的,就是把乌克兰死死框定在一个“有希望抵抗,但永远差一口气决胜;有能力消耗,但永远逃不开依赖西方”的预设轨道上。
这样,它才能最大程度实现自身的地缘政治目标,让乌克兰死死拖住俄罗斯。
在这场由俄乌双方军人生命堆砌而成的巨大战争泥潭里,那些选择拿起手机、悄悄把征兵办公室坐标发给俄军的乌克兰普通民众,他们的行为固然从国家立场出发难以原谅甚至可能被称为“叛国”。
但深究其心理,也许只是普通人在生存压力逼近极限时,一种绝望而原始的、试图通过牺牲眼前的“强制机构”来换取一丝活下去喘息空间的本能挣扎。
他们可能看不到太原的战略格局,他们最恐惧的结局,就是自己或家人被强行推上那九死一生的前线。
可悲的是,这种基于生存恐惧的个体反抗,在大格局下恰恰可能加速了他们内心深处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个结局,乌克兰国防体系的加速瓦解、国家的进一步溃败。
这成了一个无解的悖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被放大到了极致。
说到底,战争这场巨大的悲剧,有一个残酷不变的公式:永远是最先消耗普通人的血肉生命与基本尊严,作为燃料填入战争机器熊熊燃烧的锅炉;而最终在尸山血海里一点点显露出来的真相,才是那些政治人物精心设计、深藏不露的真实意图。
无论是普京渴望的战略缓冲地带还是那个难以达成的乌克兰非武装化目标;是特朗普念念不忘的大国博弈筹码以及个人政治资本的积累;还是西方国家盘算着如何“以乌制俄”、实现持续可控的消耗……这些宏大的政治算计背后,是无数乌克兰民众在漫天飞落的1270架无人机轰炸下惊恐奔走,是他们面对强制征兵令得瑟瑟发抖,也是他们在残酷现实下作出向俄方提供坐标这类艰难选择的无奈与悲凉。
这,才是战争最冷最硬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