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李白杜甫还 “惜字如金”:仅 5 首诗传世的王之涣,凭什么让慈禧都为他改诗?

177 2025-08-05 22:39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期间涌现出诸多新兴诗派,边塞诗便是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派。

边塞诗派的诗人们,以古代边疆的生活点滴与自然风貌为创作源泉,创作出了一批洋溢着独特边塞气息的诗歌。

唐代有“四大边塞诗人”的说法,其中声名最盛的王之涣,一生仅创作了五首诗,却每首都成了流芳百世的佳作,这不禁让人思索,他为何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县令世家

王之涣这个名字,人们对他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他写过一首名气极大的诗,其普及程度之高,全国有九成多的人都能背诵。

说陌生,是因为除了这首诗,人们对王之涣的其他事迹了解得很少。

提到李白,人们会想到他的狂放不羁;谈起杜甫,人们会联想到他的忧国忧民;而说到王之涣,人们能记起他的什么呢?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氏,这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大家族,其先祖是秦朝的名将王翦。

当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时,城里的百姓四处逃难,王莽的两个玄孙也在逃亡之列。

这两人中,一人去了太原,创立了太原王氏;另一人去了山东,形成了琅琊王氏。

这两个王氏家族都是传承千年的顶级世家,无论朝代怎样更替,王家始终没有衰落。

即便是在隋朝末年,王家依然地位显赫,王之涣的曾祖父在隋朝为官,到了唐朝,仍然担任县令一职。

王之涣的祖父、父亲也都曾做过县令。

可到了王之涣这一辈,他连县令的职位都没能谋到。

王之涣家里有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虽然年纪最小,但他却是兄弟中最聪明的一个。

十几岁时,他就已经精通各种典籍,而且很擅长写文章。在古代,判断一个文人是否出色,很大程度上要看他写的文章是否精彩。

二十多岁时,王之涣已经读完了当时的主流典籍,书中的精髓被他全部领会。

然而,唐朝的科举制度似乎与他的才华不太匹配,熟读经典的他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

按道理说,以王之涣的才学,不该连个官职都得不到。

在科举之路上多次受挫后,王之涣干脆放弃了考试,选择“继承家业”。

由于他的父亲曾经做过官,朝廷对他有所照顾,直接给了他一个职位。

不久之后,王之涣来到冀州衡水县担任主簿。

这个衡水县,就是现在“衡水中学”所在的衡水市。

王之涣在衡水担任的主簿,是个负责管理文书的小官,虽然地位低微、俸禄不多,但也足够维持家用。

而且王之涣到衡水县后,得到了当地县令的器重。县令把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他,将王之涣和自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县令原本以为王之涣会一路晋升,带动自家发展,没想到他只当了一段时间的官,就遭到了别人的诬陷。

气愤不已的王之涣直接辞去官职,开始周游天下。

不过,在衡水任职期间,王之涣留下了三首诗,分别是《宴词》《送别》《九日送别》。

这三首诗在全唐诗中,也属于最优秀的作品,甚至有超过全唐其他诗作的潜力。

王之涣的诗以“用词质朴,意境深远”为主要特色。

初看好像平淡无奇,但仔细品味,就能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这也是他仅凭五首诗就名传千古的原因。

闲游十五年

离开官场后,王之涣开始在家闲居。当然,这并不是说他足不出户,而是指他没有正式的工作,依靠别人的帮助生活。

在家待得烦闷了,他就会出门,前往各地的著名景点,到了之后,总会作诗留念。

不过这些诗作大多已经失传,或许王之涣自己也没有留存下来。

如今只有一首“景点诗”流传于世,就是著名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名气大,还是很多人的“唐诗启蒙”,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唐诗,就是从这首开始的。

《登鹳雀楼》完美地体现了王之涣的作诗风格,初读觉得通俗易懂,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格调很高。

王之涣游遍了想去的景点后,又对边塞风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亲身体验真正的边塞风情,他亲自前往边疆,感受沙场的豪情壮志。

王之涣在凉州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凉州词二首》。

说是一首,其实是两首同一标题的诗,其中一首也家喻户晓,虽然名气不如《登鹳雀楼》,但也绝非平庸之作。

《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还有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人在慈禧面前漏写了一个字,随后把诗改成了词。它之所以这么有名,或许和这个小故事也有关系。

说到名气,就不得不提王之涣与另外两位边塞诗大家的故事。

王之涣在边疆游历期间,和同为边塞诗大家的王昌龄、高适成为了好朋友。

旗亭画壁

一天,三人一起到一家酒楼喝酒,恰巧遇上酒楼来了四位歌女。

这四位歌女是酒楼老板花重金从长安请来的,目的是给边塞的人们增添一些乐趣。

当时的歌女不会唱流行歌曲,她们演唱的通常是当时比较受欢迎的诗歌。

巧合的是,王之涣、高适、王昌龄三人都是顶尖的诗人。虽然他们的才华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但他们的诗作在民间却深受百姓喜爱。

这四位歌女来到边塞后,自然要演唱一些具有边塞风情的诗歌,却不知道当下最受欢迎的三位边塞诗人就在台下看着她们表演。

王昌龄提议:咱们三人都被称为写“边塞诗”的行家,但没人知道谁最受大众喜爱。今天就看看这些歌女演唱的诗作中,谁的诗句出现次数最多,谁就是最受欢迎的。

高适和王之涣都没有异议,于是三人一边听歌一边计数,看最后谁的诗作被唱得最多。

台上的四位歌女中,只有一位称得上是美女,很多人都想让她唱一曲,但她一直没有登台,总是让另外三位先表演。

而这三位歌女演唱的诗作,全是王昌龄和高适的,没有一首是王之涣的。

其实这也不能怪歌女,王之涣本来就没写几首诗。

但王之涣一点也不生气,他对身边的两位朋友说:“你们的诗属于‘下里巴人’,只有俗人会欣赏,而我的诗才是真正的‘阳春白雪’,等那位漂亮姑娘登台演唱时,必定会唱我的诗。”

过了一会儿,那位最漂亮的歌女登台,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这一局算是打了个平手,三人约定以后再比。

然而世事难料,王之涣回到家乡后,通过亲友的介绍,得到了一个县令的职位。他没多想,直接带着家人前去上任。

可王之涣上任才两个月,就因为生病在县衙中去世了,年仅五十五岁……

下一篇:久尔杰维奇下课,卡纳瓦罗或接任,年薪千万,国足未来如何?
上一篇:他当国防部长,作风比彭德怀更硬,因实力与原则,仅五人能服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