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区机房机柜回收
101
2025-08-10
近期,伊朗在与以色列的军事对峙中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遭受了沉重打击。
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的代号为 “狮子的力量” 的大规模空袭,让伊朗在战争初期便暴露出诸多严重问题。
在袭击爆发后的前 12 个小时,伊朗几乎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状态,防空网络、核设施以及地面导弹部队均遭受重大损失,军事决策层更是近乎被一网打尽。
这一单方面的巨大损失,不仅震惊国际社会,也让人们不得不深入剖析伊朗军事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伊朗军事装备体系的混乱与落后,是导致其被动挨打的重要因素。
伊朗空军机队老化问题极为严重。其主力战机如 30 架米格 - 29、40 架 F-14 “雄猫”、60 架 F-4、60 架 F-5 以及 68 架中国歼 - 7 等,服役时间均超过 40 年,性能已严重落后于时代。
在现代空战中,面对以色列先进的 F-35 等战机,这些老旧战机在隐身性能、航电系统、武器装备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在防空系统方面,伊朗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其近距离防空依赖的是 70 年代进口的美制 “鹰式” 导弹和英制 “轻剑” 系统,这些装备历经半个世纪,早已过时。
伊朗唯一相对现代化的装备是 2017 年从中国引进的 JY-10 防空指挥控制系统,但仅凭这一套指挥系统,难以构建起有效的防空体系。
而伊朗长期将提升防空能力的希望寄托于俄罗斯的 S-300 和 S-400 系统,却因俄乌战争导致交付延迟,使其防空力量的增强计划一再落空。
其次,伊朗在军事装备引进决策上的失误,使其错失提升军事能力的良机。
长期以来,伊朗对中国的军事装备存在偏见。
2017 年,中国曾大力向伊朗推销歼 - 10C 战斗机,这款战机具有先进的性能,在与美制 F-16 的对抗中,展现出压倒性优势。然而伊朗最终还是选择了俄制苏 - 35。
在防空系统方面,2020 年,随着联合国对伊朗武器禁运的解除,中国自主研发的红旗 - 9B 防空系统以先进的技术性能和高性价比,成为伊朗国防升级的理想选择。
但伊朗由于自身的 “俄式情结”,以及军事体系被苏俄标准深度绑定,从指挥流程到后勤保障,从人员培训到弹药供应,全部遵循苏俄模式,更换中国装备意味着整个国防体系的颠覆性变革,这对伊朗来说是巨大挑战。
此外,美国制裁压力以及两伊战争期间中国出口的廉价武器在伊朗军方心中留下了“便宜无好货” 刻板印象,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伊朗最终放弃了红旗 - 9B,仅采购了部分中国指挥系统,用以整合老旧的俄式装备。
如今看来,这些决策无疑是短视的,使伊朗在面对以色列的军事威胁时,缺乏足够先进的装备来应对。
最后,伊朗多年来在军事技术自研方面虽有一定成果,但整体水平仍较为有限。
以其自主研发的 F-313 隐身战斗机为例,从 2013 年首次亮相以来进展缓慢,虽然伊朗宣称该机型具备短距起降能力,内部武器舱可携带空对空导弹或制导炸弹,采用低雷达截面积设计,但截至目前并没有公开其具体性能和作战能力,外界对其实际作战效能存疑。
与国际先进的隐身战机相比,F-313在技术成熟度、航电系统先进性、武器挂载能力等方面应该都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伊朗在无人机、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和防空系统等方面虽有一定发展,产品种类和产量有所增加,但其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可以说,军事技术的先进性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走向,伊朗在自研技术上的不足,进一步削弱了其军事防御能力。
在现代战争中,电子战的作用至关重要。美以联军凭借先进的电子战技术,对伊朗实施了强大的电子战干扰,使伊朗的军事装备陷入瘫痪。
伊朗的军事装备由于技术相对落后,在面对电子战干扰时,缺乏有效的抗干扰能力。其通信系统、雷达系统以及武器装备的电子设备,在美以强大的电子战攻击下,无法正常工作,导致伊朗军队在战场上失去了信息优势,陷入被动挨打局面。
伊朗的雷达系统在电子战干扰下,无法准确探测到敌方目标,防空导弹系统无法锁定目标进行攻击,战机之间的通信也受到严重干扰,指挥系统失灵,各作战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同作战。
总体来看,伊朗在军事战略和装备发展上的一系列决策失误,使其在面对以色列的军事威胁时,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其装备体系的混乱与落后、引进决策的短视以及自研技术的不足,共同导致了在战争初期的被动挨打。
未来,伊朗若要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必须对军事战略进行全面反思和调整,摒弃偏见,积极引进先进的军事装备和技术,同时加大对自研技术的投入,提升自身军事技术水平,构建起一套先进、完善且体系化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地区安全形势。
#伊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