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拉圭住了3个月才知道:内陆国家也能过得这么滋润

169 2025-10-07 09:35

我一个三十多岁的大老粗,当年在国内钢铁厂干了十几年,后来厂子不景气,想着趁年轻出去闯闯。

2023年年初,通过朋友介绍,我接到了一个去南美洲巴拉圭的项目——给当地一家中资企业做设备维护,主要是大型机械设备的检修和保养。

说实话,去之前我对巴拉圭一无所知,只知道是个内陆国家,被巴西和阿根廷夹在中间,心想着内陆国家能有多发达?肯定比较落后吧。

结果住了三个月才发现,我的偏见有多大。

首都亚松森,小而精致,生活节奏慢到让人羡慕

刚下飞机的时候,亚松森的西尔维奥·佩蒂罗西国际机场规模不大,但干净整洁,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穷国机场"的样子。

出了机场,眼前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街道两边种满了高大的棕榈树和紫花风铃木,建筑普遍不高,多是三四层的小楼,色彩鲜艳,很有南美风情。

最让我意外的是,亚松森的交通居然这么有序。没有国内大城市那种拥堵,红绿灯规规矩矩,司机很少按喇叭,路上跑的车虽然不都是豪车,但基本都保养得不错。

我住的地方在市中心附近,步行十分钟就能到巴拉圭河边。那条河宽得像海一样,河边修了漂亮的滨河大道,每天傍晚都有当地人在那里散步、钓鱼、喝马黛茶。

生活节奏慢得让人不敢相信——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三点,大部分商店都关门休息,这叫"午休时间"。刚开始我还不习惯,想买点东西都买不到,后来才明白,人家就是要好好享受生活。

物价低得离谱,工资却不算少

在巴拉圭生活最大的惊喜就是物价便宜得要命。

一顿丰盛的烤肉大餐,牛肉、香肠、血肠,配上木薯、玉米饼,再来一瓶当地啤酒,总共不到30块钱人民币。

本地的牛肉质量特别好,因为巴拉圭是畜牧业大国,牛都是草原散养的,肉质鲜嫩,价格还便宜——一公斤上等牛肉折合人民币也就二十多块。

房租更是便宜得离谱,我租的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家具齐全,位置还不错,一个月房租折合人民币才1200块。

公共交通也很便宜,坐公交车一次几毛钱人民币,出租车起步价也就十几块。

但别以为巴拉圭人收入低,我接触的当地技术工人,月薪普遍在2000-4000元人民币之间,管理人员能到6000-8000元。考虑到当地的低物价,这个收入的购买力相当可观。

内陆国家的"生存智慧"

巴拉圭虽然没有海岸线,但人家有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这两条大河直通大西洋,货物运输一点不成问题。

我在当地工作期间,经常看到满载大豆、牛肉的货船沿着巴拉圭河南下,运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港口,再出口到世界各地。

更让我佩服的是,巴拉圭人很会做转口贸易。由于税收政策相对宽松,很多从巴西、阿根廷进口的商品都会先到巴拉圭中转,然后再分销到其他南美国家。

当地有个东方市,是南美洲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价格比周边国家便宜很多。我去逛过几次,简直像个大型批发市场,巴西人、阿根廷人都专门跑来这里购物。

电力富得流油,却默默无闻

这是让我最震惊的发现——巴拉圭居然是世界第二大水电出口国!

伊泰普水电站,这个名字在国内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它是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仅次于我们的三峡。这座电站是巴拉圭和巴西合建的,巴拉圭分到的电力远远超过自己的需求,大部分都卖给巴西和阿根廷。

光是卖电,巴拉圭每年就能赚几十亿美元,这对一个只有700万人口的小国来说,简直是天降横财。

难怪当地人用电从不心疼,空调、电热水器随便开,电费便宜得可以忽略不计。

我住的公寓,一个月电费折合人民币也就几十块钱,这在国内简直不敢想象。

语言混搭,但交流无障碍

巴拉圭有两种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和瓜拉尼语,后者是当地土著语言。

有趣的是,巴拉圭人说话经常是两种语言混着来,一句话里可能一半西班牙语,一半瓜拉尼语,但他们沟通起来毫无障碍。

我的西班牙语水平有限,但当地人很耐心,会用简单的词汇跟我交流,实在不行就用手势。在工地上,大家更多是靠专业技能交流,语言反而不是问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巴拉圭人特别热情好客,邀请我去家里吃烤肉、喝马黛茶是常事。他们的生活态度很简单——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生活是为了工作。

社会治安好得出奇

在巴拉圭的三个月,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治安问题。

晚上十点多在街上溜达完全没问题,当地人也经常在路边摆摊到很晚,氛围很轻松。

警察很少见到,但也不需要。当地人普遍比较淳朴,贫富差距虽然存在,但没有那种极端的对立情绪。

我的当地同事告诉我,巴拉圭的犯罪率在南美洲算是比较低的,这跟他们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不错的经济状况有关系。

旅行出行小贴士:

- 最佳旅行时间是4-9月的旱季,气候凉爽干燥

- 货币是瓜拉尼,美元也通用,建议多带现金

- 从国内到巴拉圭需要在巴西或阿根廷转机

- 当地医疗水平不错,但建议购买旅行保险

- 马黛茶是当地特色,值得尝试

- 伊泰普水电站提供中文导游服务

回国后的思考:小国也有大智慧

三个月的巴拉圭生活,彻底颠覆了我对"内陆小国"的印象。

这个国家虽然不大,但人家过得挺滋润——水电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转口贸易兴旺,社会相对稳定。

最重要的是,巴拉圭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没有盲目追求大国的发展模式,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回国后,很多朋友问我巴拉圭怎么样,我总是说:"别小看任何一个国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巴拉圭教会我的是,幸福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有时候平平淡淡、踏踏实实,反而更珍贵。

下一篇:野心驱动下的以色列处境你的手机,竟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上一篇:佩斯科夫:可以绝对肯定地说,北约与俄罗斯交战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