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敦促以色列立即停止危险举动,推动巴以局势降温
55
2025-08-09
2025年9月15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在莫斯科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北约正与俄罗斯交战,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任何额外证据。北约事实上已卷入这场战争,因为它向基辅政权提供了间接和直接的支持。”这一表态将俄乌冲突的焦点从双边对抗升级为北约与俄罗斯的全面对峙,而就在同一天,波兰领空无人机事件、北约“东部哨兵”军事行动启动等事件,进一步印证了东欧局势的剑拔弩张。
北约“间接参战”的证据链:从武器到情报的全方位支持
佩斯科夫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约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从“防御性武器”扩展至远程精确打击系统。据俄罗斯国防部统计,仅2025年1月至8月,北约成员国就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200套防空系统、3000枚反舰导弹和5000架无人机,其中不乏美国“海马斯”火箭炮、德国“豹2”主战坦克等进攻性武器。更关键的是,北约的情报支持已深度介入战场——乌克兰军队多次使用北约提供的卫星定位和电子战设备,精准打击俄罗斯后方军事设施,包括2025年3月对克里米亚半岛萨基空军基地的袭击,造成俄军4架战机损毁。
“北约的参与远不止于武器输送。”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上补充道,“北约军事顾问直接参与乌军作战计划制定,北约教官在波兰、立陶宛训练乌克兰特种部队,甚至有北约飞行员以‘志愿者’身份驾驶乌军战机。”这种“影子参战”模式,使得北约与俄罗斯的军事对抗从幕后走向台前。
波兰无人机事件:北约“东部哨兵”行动的导火索
佩斯科夫的表态与近期东欧局势的急剧恶化密切相关。9月9日夜间,波兰军方宣称“击落19架俄罗斯无人机”,并指责俄方“侵犯北约领空”;尽管俄罗斯国防部反驳称“无人机最大航程不超过700公里,不可能从俄境内飞抵波兰”,但华沙方面仍坚持指控,并触发《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要求北约就“集体防御”展开磋商。
作为回应,北约秘书长吕特于9月12日宣布启动“东部哨兵”军事行动,向波兰、立陶宛、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增派战斗机、防空导弹和地面部队。截至9月15日,丹麦、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已调集超过50架战机和2套“爱国者”防空系统部署至波兰,荷兰更承诺提供两套“爱国者”系统。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14日签署决议,正式允许北约军队在其领土驻扎,标志着东欧成为北约与俄罗斯军事对峙的最前线。
俄罗斯的强硬回应:从外交谴责到军事威慑
面对北约的步步紧逼,俄罗斯的反击同样犀利。佩斯科夫在15日的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俄罗斯“依然有意愿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调解乌克兰危机”,但“乌方人为延阻谈判进程,欧洲国家也在施加干扰”。他特别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筹备俄乌美三方峰会,但基辅和欧洲方面缺乏筹备意愿,导致会谈毫无进展。”
军事层面,俄罗斯的威慑行动更具针对性。9月15日,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发文警告:“如果乌克兰当局和北约国家在乌设立‘禁飞区’,或北约成员国击落俄罗斯无人机,这将意味着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战争。”这一表态与俄罗斯国防部的行动形成呼应——9月14日,俄军在黑海海域试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成功命中1500公里外海上目标,展示了对北约东翼的打击能力;同时,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举行的“西部-2025”联合战略演习进入高潮,包括美国、土耳其和匈牙利在内的23个国家代表观摩演习,但美方人员拒绝接受记者采访,凸显北约内部对直接参战的谨慎态度。
地区局势的“螺旋升级”:从代理人战争到直接对抗?
北约与俄罗斯的口水战背后,是东欧安全架构的深刻裂变。罗马尼亚13日也报告“俄无人机闯入领空”,并出动F-16战机拦截;英国、法国、德国等国随后召见俄罗斯大使,谴责俄方“侵犯主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14日宣称:“俄方入侵罗马尼亚领空再次公然侵犯了欧盟主权。”然而,俄罗斯驻罗马尼亚大使利帕耶夫反驳称,“所有事实都让人认为这是基辅政权的蓄意挑衅,罗方未能对俄方提出的问题作出具体回应。”
这种“罗生门”式的指控与反指控,暴露出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信任彻底崩塌。俄新社15日刊文指出,“东部哨兵”行动更像是一场信息战,欧洲国家试图通过军事部署向民众证明“正在抵御俄罗斯威胁”,但实际效果可能是“将北约拖入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
全球视角下的“新冷战”阴影
北约与俄罗斯的交恶,正在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波兰《选举报》批评美国“迄今缺乏军事回应”,而德国《南德意志报》则认为“北约尚未做好应对冲突的准备”;希腊“现代外交”网站警告,“无人机风波可能改变北约战略,促使华盛顿对莫斯科采取更强硬立场,或进一步使美国远离对欧洲的安全承诺。”
当佩斯科夫用“绝对肯定”定义北约与俄罗斯的战争状态时,东欧的硝烟已不再局限于俄乌边境。从波兰的无人机到黑海的导弹试射,从北约的军事部署到俄罗斯的核威慑,这场冲突的终点,或许远未到来。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