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402身份证号码背后的地理密码:解码中国行政区划的智慧
105
2025-09-02
一、政策框架与核心依据
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以《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及《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为基础,形成"国家标淮+行业规范"的双轨体系。2025年新规进一步强化了动态合规与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信息系统在功能扩展、数据范围扩大或发生安全事件后重新评估等级并备案。例如,电商平台新增支付接口后需主动申请补测,避免合规风险。
二、适用范围与等级划分
覆盖对象全国范围内所有非涉密信息系统,包括政务云、工业控制系统、金融交易平台等。重点监管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医疗、教育等关键行业。
等级判定
自主定级+审核备案:企业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初步定级,三级及以上系统需经专家评审和主管部门核准。
动态调整机制:系统功能扩展、数据范围扩大或发生安全事件后,需重新评估等级并备案。
三、测评流程与时间节点
核心流程
定级备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交定级报告、网络拓扑图等材料,审核通过后发放《备案证明》。三级系统需同步提交《数据摸底调查表》,详细说明数据类型及流向。
建设整改:依据定级结果部署安全设备(如二级系统需防火墙、日志审计;三级系统需WAF、数据库审计系统),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等级测评:选择具备CMA/CNAS资质的测评机构,二级系统常规周期为两年,可申请弹性延长至30个月,但需满足业务稳定性等条件。三级系统测评频率为每年一次,首次测评需在系统上线30日内完成。
监督检查:公安机关不定期抽查,未通过测评的系统需在15日内完成漏洞修复,数据库异地备份成为硬性指标。
时间约束
备案后30日内启动测评(三级系统)。
漏洞修复周期缩短至15天,未达标系统直接判定为"基本符合"。
#等保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