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卢日内谈乌克兰战争,俄军打法变化,西方支援现状

59 2025-08-03 06:37

扎卢日内的话,没拐弯,直接说得透,他在基辅安静的咖啡馆里,面对镜头压低嗓音,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说出来一个字——拖,如果现在乌克兰不变,俄乌冲突可能十年、二十年都打不完,一口气提了个2034年,许多人看新闻时还会愣一下,这不是换了频道吧,这不科学,但他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到那个年份,这仗还没结束。

倒回去思考,有点难理解。2024年阿夫杰耶夫卡丢了,气氛变了,乌军心理线绷得已经和刚开打不一样,扎卢日内自己说,之前抵抗可以说硬气,现在实际更像在消耗,钢铁碰钢铁,每推进一步都是代价,士兵少了,后方一直喊动员,不动员前线就等着缩短,动员了年轻人上来,训练又跟不上,问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俄军打法也不再那么简单,没拼命推进领土,反倒小步慢推,讲究消耗,像拧毛巾一点点把压力往乌克兰身体里挤,也有人说,现在根本进入了系统性压力测试阶段。有个数据拿出来,联合国难民署公布,几个月流离失所的乌克兰超650万,数字的人都快对不上脸,上战场缺人,乌军动员成老大难。

别的不说,当年2022年2月24日俄军开打前,国际社会说乌克兰守不住,基辅城市一天顶多守一周,结果没塌,甚至坚持下来,这还成了西方媒体话题,成了乌克兰“奇迹”。但谁都会发现,守住只是刚开始,耗到现在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巷战现场,“寸土必争”变成主旋律,但这么打下去,士气耗光,家底快见底,总不能把全体人口都拉去前线吧。

扎卢日内在视频里还普及了俄罗斯兵源瓶颈的推测,说白了,俄军现在大多征兵来自比较远的地方,比如乌拉尔、库班、布里亚特,谁都清楚那边条件紧,很多人参军,其实就是谋出路,但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地方居民,不缺机会没人愿意上前线真打,碰到大城市直接征兵,影响直接打到社会稳定,百姓意见、地方政府意见全都压不住,普京政府压力比现在大多了。

这点一提就容易让人想到历史,老苏联阿富汗战争打到后来就是城市反战情绪搞崩了士气,这轮冲突其实走的还是那个路子,只是加上了现代信息。这种推演扎卢日内讲出来,朋友圈、论坛一堆网友都在讨论,有人甩梗,有人“学者嘴炮”,有人真正在前线,现实在互联网裂变成各种形态,挺魔幻。

西方支援话题也不可回避,扎卢日内提安全保障,没绕弯,直接讲“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维和部队来了也只是象征意义,攻击该有还是有,光看2025年一年就600架无人机闯基辅,还得本国防空拦下来,打不下来就糟糕。许多本地网友把这一点拿出来调侃,“西方朋友都是视频连线的”,气氛活跃,但守城人的压力外人共情不了。

科技战成主角,这几年光无人机就炒成风口浪尖,自杀式FPV机,远航时侦察,什么热门用什么,乌军进步不小,但俄军也在盯着,电子干扰、反制手段学得很快。统计拿出来也是“新纪录”一周一变,最近半年无人机效率提升二成多,但乌后方也老被打,弹药补给、油料运输风险直线飙升,网络上已经流传“远程火箭弹一天一个大爆炸”段子,这都不是笑话。

扎卢日内点名技术投入,不要再拉大队拼消耗了,以创新武器拉开差距,如果啥都等外部源源不断支援,这仗是真的没法再打,唯一路就是拼自动化,拼新科技,谁抢先谁才会喘口气。

但每次新技术领先都是短暂缓冲,窗口一关,对面就紧跟,对抗升级,科技竞赛成新常态,网友讨论无人机价格、芯片来源、后勤配套,搞得好像职业军迷,现实是硬邦邦的线报和伤亡数字每天都在网上满天飞。

看四年前,还以为就是短促的快打,几周、最多几月能分个胜负,到头来泥潭一般,前线每周刷新防区,战术信息过两天全变。黑海舰队出击、顿巴斯拉锯,每个地名都成了新闻关键词,网友二创梗图。信息刺激跟现实拉锯,新闻热度总在头条,普通人都能讲出几句技术细节,这种战争拖下去,哪有什么赢家。

扎卢日内话说到最后,画面像压了一层灰,但能看出来,适应和自我革新才是唯一方向,谁如果指望时间的奇迹,等来的只会是时间本身漫长的消磨。十年二十年打下去,社会代价没法估算,军队消耗不是账本能写清楚的数字,现场的每个人都在悬崖边绷着。

网上有人开玩笑说,“时间站在幻觉这边”,但扎卢日内的话没留希望给虚无,理性和准备才有机会,等天上掉下来的转折,谁都等不起,这仗能不能有个头,还得看自己走多远。

到头来乌克兰会不会改变走向,是泥潭拉锯还是破局创新,谁都说不准。但有一点,局外人没法冷眼旁观,现场那些拼命坚守的人,已经用现实把答案写出来了:战争耗不尽,只有革新才见到希望。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下一篇:龟背等于落后?困扰中国核潜艇的问题,下一代可能还是无法解决
上一篇:美前总统奥巴马被特朗普“清算”,最高可判死罪,美国司法部出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