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数据大解密之居民存款大转移,钱都去哪了?

80 2025-08-19 01:31

银行存款单月流失1.1万亿,非银机构存款暴增2.14万亿,这场居民资金的集体“搬家”,藏着经济转型期的财富密码。

7月的金融数据出炉,居民存款突然减少了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与此同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却大幅增加了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相当于每天有360亿资金从银行“跑路”直奔股市、基金而去。

银行柜台前,曾经排长队存定期的景象正在被冷清取代。而在证券营业部,新开户的投资者络绎不绝。这场静悄悄的“存款搬家”背后,是老百姓对财富保值增值的焦虑与渴望,更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深层变革。

---

01 钱去哪儿了?资本市场的热钱洪流

金融数据揭示了资金流动的清晰轨迹。居民存款减少的1.11万亿与非银存款增加的2.14万亿形成了镜像关系。这些钱通过银证转账划入证券账户,或是购买基金、理财产品,最终汇聚到资本市场。

私募基金宏观分析师指出:“可以把2.14万亿元视为居民存款直接或间接进入资本市场。这一资金流向与7月A股持续上涨的行情相互印证”。

股市用火热行情迎接了这些资金。7月,沪指累计上涨3.74%,深证成指涨5.20%,创业板指涨幅高达8.14%。市场交投活跃,沪深两市成交额分别超过15.6万亿元、21.4万亿元,创下年内新高。

半导体板块成为最大赢家,阿石创20CM涨停,寒武纪单日暴涨12.17%,千亿龙头中际旭创也涨势如虹。每天约有360亿元资金从银行“跑路”进入股市,财富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普通百姓加入这场“钱袋子革命”。

02 为何搬家?低利率与资产荒的双重挤压

存款大转移背后,是居民对财富缩水的焦虑。目前一年期定存利率已跌破1%,将钱存在银行意味着实际购买力持续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居民净存款高达70万亿元,这笔巨资急需寻找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资产荒”。所谓资产荒,是指市面上靠谱的投资渠道稀缺。创业风险高,实体店倒闭频发;房产投资面临房价横盘和烂尾风险;理财产品也不可靠,连R2级产品都可能亏损。

“在存款利率下降的背景下,私人部门的金融投资愈加活跃。考虑到7月国债收益率上升、利率债价格下降,固定收益资产的相对吸引力偏弱,相关资金有可能更多流向股票市场。”中金公司分析认为。

资产荒与低利率共同挤压,让股市成为资金唯一的出口。当广场舞大妈都开始讨论K线图时,表明居民风险偏好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03 政府角色,债券托底社融增长

在居民存款搬家的同时,政府债券成为支撑社融增长的中流砥柱。7月,政府债券新增1.24万亿元,同比多增5559亿元,有效对冲了人民币贷款的减少。

2025年财政政策异常积极。财政赤字率提升至4%,赤字规模增加1.6万亿,加上特别国债、专项债务和地方置换债,合计规模高达14.66万亿元。1-7月政府债券净融资已达8.9万亿元,同比多增4.87万亿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预计还有5.76万亿元政府债券待发行,平均每月额度将超过1.1万亿元。如果外部环境恶化,四季度可能增发1-2万亿元特别国债。

政府债券持续发力托底经济,为经济转型提供缓冲期。政府信用扩张创造了新货币流入私人部门,而私人部门则将这些资金配置到更高收益的资产中。

04 经济活力,M1-M2剪刀差释放的信号

货币数据的变化揭示了经济活跃度的提升。7月,M2增速回升至8.8%,M1增速快速上升至5.6%,创下2023年3月以来的新高。

关键指标M2与M1增速差由去年9月的14.2%高点降至3.2%,达到年内最低值。这个被称为“货币剪刀差”的指标收窄,表明资金活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活力正在增强。

M1增速回升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2024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二是地方政府化债资金下达和企业结汇意愿增强对企业存款形成支撑。

“在2024年8-9月M1负增长的低基数效应下,叠加地方债置换资金沉淀,未来两月M1增速有可能进一步上行,经济活跃度持续提升。”申万研究分析指出。

05 市场狂欢,非理性繁荣的隐忧

资金大转移催生了市场狂欢,但也埋下了隐忧。数据显示,约5000到8000亿元资金直接冲入A股。在赚钱效应驱动下,投资变成了全民运动,但非理性行为也在滋生。

一些微盘股被疯狂炒作,市盈率已为负数,中证2000指数的PE高达145倍。这种脱离基本面的炒作更像赌博而非投资。

量化交易和高频交易助长了市场波动。7月起,监管层开始出手规范:沪深北交易所对程序化交易设限,高频交易每秒撤单超300笔将被锁定。这相当于为疯狂的量化交易戴上了“紧箍咒”。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资金都跟随游资和量化交易短线操作,牛市过后可能一地鸡毛。投资者损失惨重将削弱消费能力,进而影响经济复苏。

06 普通人的财富保卫战,理性投资的出路

面对存款搬家浪潮,普通投资者需要理性应对这场财富保卫战。国家政策已经指明方向:7月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05万亿,制造业中长期贷款14.79万亿,这些领域贷款增速远超平均水平。

投资应着眼于长期价值而非短期炒作。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国家重点扶持行业具有长期增长潜力。半导体行业的国产替代逻辑明确,寒武纪、沪电股份等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政策利好也在释放。三部门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

这是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将直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对投资者而言,可持续的财富增长需要“用脑子而不是用情绪”。擦亮眼睛,把钱投到真正有价值的地方,让钱袋子既能鼓起来,又能稳得住。

---

站在证券营业部门口,看着电子屏幕上滚动的红绿数字,退休教师张阿姨感慨:“存了一辈子钱,现在才知道钱放银行也会‘瘦身’。”她的30万元定期存款上月到期,全部转入了某科技主题基金。

证券账户的余额变动,只是这场资金大挪移的表面。M2与M1增速差收窄至3.2%的年内最低值,比去年9月的14.2%大幅下降。这个看似专业的指标背后,是无数普通人为守护自己钱袋子做出的选择。

随着下半年5.76万亿元政府债券陆续发行,财政政策与居民财富再配置形成合力。中国经济正在寻找新平衡点,每个普通人的存款搬家故事,都在为这个转型时代写下生动的注脚。

下一篇:9月社保新政对打工人的影响分析!
上一篇:炒股买点逻辑是正确的,赚钱了何时卖出都是对的11条底层核心逻辑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