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蒋英和4姐妹的合影,貌美如花,命运各不同!
149
2025-10-10
▎咱们朝鲜战场上的那些事儿,老厉害了
说起抗美援朝那会儿,大家都知道
彭德怀那大将的形象谁不佩服
但其实,咱们这边还有点儿小插曲
比方说,1953年杨勇刚到战场上,刚参加完战斗,正在司令部开会那会儿,竟然还提了个条件
结果遭到许世友那老铁的“顶回去”
我跟你讲,真挺有意思的
那会儿,战争都打了两年多了,从1950年秋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一路打到当下,五次大仗,格外是上甘岭那阵,打得美国玩儿命都扛不住
美国总统换了个新面孔,从杜鲁门变成了艾森豪威尔,原本二战老兵,想在朝鲜捞点便宜,结果咱们志愿军的反击一波接一波
把他们的登陆计划全给搅和没了
▎边打边谈,闹得挺热闹
这时候,战场上就变得挺复杂了,既要打
谈判地点设在板门店那边,双方算是老死不相往来,可南韩的李承晚那边也不安分,老是想往北推进,还扣着不少朝鲜人民军的战俘
搅得谈判的气氛紧张得很
美国那边也不安分,时不时搞点突袭啥的
咱们志愿军这边,司令员邓华、副司令员洪学智他们正在东昌郡那边的司令部开会
参加的有几个兵团的司令员,像王建安、许世友、杨勇啥的
▎杨勇这老兵,早在青少年就参加革命了
你说这杨勇,真是个老厉害的,14岁就参加农民武装
1927年就加入革命队伍了
早年在红军那会儿干过,长征、抗日、解放战争都没少出力
你想想,那会儿长征时,他都在队伍里跑的
解放后,他在贵州军区待过,后来还在军事学院深造,没赶上几次大仗
但他在淮海、渡江等战役里都混得挺出彩
到1953年春天,他因为身体原因,杨成武那会儿得在国内养病
毛主席一看,觉得这老弟挺靠谱,就点名让他去朝鲜
你说这杨勇刚到战场,心里就想:得干点大事,不能老是打打杀杀不好
他一到朝鲜,第一想法就是“得干点硬仗”,毕竟战局归于稳了,但他觉得敌人还没有彻底崩盘
▎许世友这老铁,早在抗日就出名了
说实在话,许世友这人,老实讲,脾气直得很
1926年参加革命,从鄂豫皖根据地开始的,打过长征、抗日
你别看他性子直,但战场上那叫一个狠
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都挺有一手
他早在1951年就上了朝鲜,担任第3兵团司令员,参与过夏季反击战
地形、敌情都熟得不能再熟了
这人挺直脾气,不喜欢拐弯抹角
这次会议是在1953年5月开起来的,志愿军高层都聚一块
聊的就是战俘情况和敌人那些小动作
杨勇作为新来的,挺有劲儿,第一发言就说:咱们得用三军,保证打一场大胜仗
他心里想:当下谈判都拖得不行了,得用军事行动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可许世友听完立马不同意,直接站起来说:“你这样是不是太磨叽了
” 他意思是,当下虽说谈判,但不能太激进
你看,许世友早就懂得,杀敌一万,伤己八千,没必要打得太死
毕竟,他也知道战场上付出的代价
▎讨论激烈,局势变得紧张
其他将领像邓华、洪学智他们,也没马上表态
搞到最后,邓华就说:“诸位都说得有道理,咱们还是得上报中央
” 于是,他们把情形发了个电报给北京
毛主席看了以后,回信说:打击敌人
毛主席的意思就是:敌人假装和谈,真正地是在拖时间,咱们不能让他们得逞
有了中央的支持,杨勇这才开始准备
他带着60军、67军、68军这几支主力,加上调来的21军和54军
总兵力差不多10万左右
到了7月13日那天晚上,杨勇指挥打了场“金城战役”,这是抗美援朝的搞到最后一仗,打了整整五天,歼灭了敌人五万多
你说这战打完,联合国那边总司令克拉克都没招了
7月27号签了停战协议
这场仗,起到了关键作用,杨勇的提议
▎老杨这人,心里有点儿小火花
你看,杨勇新到战场,心里老想立点儿功劳
他那想法其实跟毛主席的战略也挺合拍的
许世友也不是错,他考虑得多,想省点儿力气
就像咱们打牌一样,谁都想赢
有的喜欢拼命猛干,有的喜欢稳扎稳打
结果都在争这个“得劲不得劲”
金城战役结束后,杨勇升了志愿军副司令员
1965年还授了上将军衔
后来,他还带队打了越战反击战
许世友这人,后来一直在军区干活,1955年也升级为上将
这事儿发生在1953年,那会儿正是抗美援朝的转折点
之前打了五次大仗,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南边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想体面点收场,但李承晚那边不配合
▎这场仗的教训,挺深刻的
你看,许世友那会儿就很有远见
他担心志愿军后勤跟不上
你说,打仗容易,维持难,补给全靠国内运,冬天冻伤,夏天雨季泥泞
毛主席早就说过,敌人不老实,咱们就得用实力说话
不仅是军事,还得靠外交
打完这场仗,朝鲜半岛算是稳定了,咱们边境也安全了
感情这就是一场硬仗硬打的胜利,老厉害老厉害
你要说,这场战斗的影响,可不止在战场上
还影响到后头的国际局势
你看,咱们这帮老将们,打仗都不是为了乱来,都是为了国家好
老话说“打得漂亮,才叫真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