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无界,生生不息——探营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时尚生
190
2025-10-10
于东来真栽了,被央媒点赞不到两天,就两度力挺西贝,口碑瞬间崩了
9月11日,还在被称作“商业圣人”,9月13日,就成了“站错队”的反面教材。于东来这回真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了火线,甚至不需要对手动手,靠着三次发言,亲手把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好名声一把掀翻。
表面看是他替西贝说了话,实质是他拿自己的信用,去给一个争议品牌背书。结果不是帮人脱困,而是自己跌了个大跟头,把“良心企业家”的招牌也赔了进去。
这事说到底,起点其实还挺高。《人民日报》9月11日刚刚点名表扬了胖东来在河南新乡新店招聘中,专门为有前科的求职者预留岗位。这份“给改过者机会”的格局,让公众再次感受到于东来的道义和温度,甚至有人说他把“做生意”做成了“修行”。
正当这个正面形象被推上高光舞台,预制菜风波横空而来,把西贝、罗永浩和一批消费者拉入了舆论战场。罗永浩开炮指西贝卖的是高价预制菜,还打着“现场制作”的旗号,质疑它是在欺骗消费者。这话一下子戳到了公众情绪的痛点:我花了钱,凭啥吃的是料理包?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第一时间跳出来否认,甚至放话要起诉。为了证明清白,还搞了个“开放后厨”,结果媒体一进去,看到的不是热气腾腾的锅灶,而是堆满冷冻品的“现代厨房”。明火设备没几样,保质期十几个月的半成品一堆堆,现场说服力几乎为零。
就在大家对西贝失望透顶时,于东来发声了。他说西贝也是为大众提供“相对放心”的餐饮选择,还表示“世上没有完美的企业”。这第一波表态,很多人虽然觉得奇怪,但基于他一贯的宽厚,也有人愿意相信他是出于善意。
但他接着又发了第二条,说企业经营不易,他相信西贝会改进。这一下,火直接烧到自己身上了。评论区彻底炸了,满屏都是“你怎么变了”“你不再站在我们这边”。那些曾经为他怒怼“裤头姐”的顾客,这次却把愤怒的矛头对准了他。
第三次发声成了压垮最后的稻草。他说自己这么做是出于“正义”,还补了一句“企业家不易”。这一句让网友们彻底失望了:你不是一直和我们站在一起的吗?你不是一直说要为消费者争口气的吗?怎么现在开始体谅欺骗我们的商家了?
大家突然意识到,于东来似乎把自己当成了“江湖中人”,讲的是道义,而不是是非。他想用自己的光环去“拉兄弟一把”,却没想到这层光环根本罩不住别人,反而被对方的黑洞吸了个干净。
在公众眼里,他变了。他不再是那个为员工打抱不平、为消费者跟平台死磕的“商业理想主义者”,而是成了一个“理解老板难处”的“圈内人”。这份背叛感,比任何一桩食品安全事件都更令人愤怒。
回看他的操作,其实逻辑很简单:他觉得自己够有影响力,帮西贝说点话,或许能拉对方一把。可是他忘了,他的信誉不是可以随便“借”出去的,更不是拿来给别人做“信用担保”的。一个品牌的公信力,是别人用多少年换来的,不是你一句话就能转账的筹码。
有人说他是看不惯网红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也有人说他是想蹭热度,甚至有人怀疑他和西贝有合作。但不管出发点是什么,结果都很清楚:他输了,输在了“自以为是”的好心,也输在了“搞不清角色”的混乱站队。
其实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站错队了。此前他也曾为聂圣哲发声,一度卷入争议。但那次舆论还给了他机会。这一次,三连发言、两次力挺、一次感性“正义”,直接让他的公众信任跌到谷底。
9月13日,他把相关视频删除,社交账号也改成了私密状态,等于悄悄退场。这种“默退”不算道歉,也没有解释,更像是对一场失控事件的无力止损。
这事让人看得非常清楚:个人信用就是个人资产,不能借,也不能转。你可以为别人说话,但不能用自己的名声去替别人担保。尤其当那个“别人”自己都站不稳时,你的帮忙只会让你自己摔得更狠。
于东来或许只是想做件“仗义”的事,但公众不是江湖,信任也不是道义,它讲的是实打实的选择。你站在哪一边,就决定别人怎么看你。
这一回,他不是败在敌人手里,而是倒在了自己“好心办坏事”的那一脚踩空上。信任没了,光环黯淡,公众的期待也瞬间归零。这才是真正的“自作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