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斗家即将远航 《战舰世界》xSNK限时联动即将结束
147
2025-07-04
在我们的手机中,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业障"。佛家云:"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每天刷着手机,却不知其中暗藏着多少阻碍我们前行的"绊脚石"。《心经》有言:"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若能从手机中删除那三样东西,或许我们的生活会豁然开朗,好运也会随之而来。
究竟是哪三样东西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业障"?为何它们会阻碍我们的好运?一位古稀老僧曾对我说:"心中有执念,眼中有红尘,手机成执障。"这一番话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沉迷虚幻而忽视真实?是什么让我们错过身边的美好却为遥不可及的东西叹息?让我们一起走进陈明远的故事,寻找那被手机所遮蔽的真相。
---
陈明远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高级程序员,35岁的他事业小有成就,却始终感到生活空洞无味。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便是伸手摸向床头的手机,查看各种社交媒体的通知和消息。深夜躺在床上,最后一件事也是盯着手机屏幕,直到双眼酸涩难忍才不情愿地睡去。
这一天,公司加班结束已是深夜。陈明远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写字楼,发现手机电量仅剩5%,而他忘了带充电宝。
"糟了,没电了。"他盯着手机屏幕,眉头紧锁。
回家的路上,没有手机的陈明远感到异常焦虑。他无法刷新闻,无法看视频,也无法回复消息。这种与世隔绝的感觉让他如坐针毡。手机最终在他上出租车前彻底黑屏,他只能凭记忆告诉司机自己的住址。
"小伙子,现在的年轻人都离不开手机啊。"出租车司机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透过后视镜看了眼坐在后排不停摆弄手机的陈明远。
"生活节奏快,工作需要嘛。"陈明远敷衍地回答,仍不放弃尝试重启手机。
"我看不只是工作吧?"司机笑了笑,"我每天拉那么多乘客,十个里有九个上车就低头玩手机,下车还在玩。有时候我想,这手机里到底有什么好东西,能让人这么入迷?"
陈明远抬头看了一眼窗外,城市的夜景不知何时变得如此陌生。霓虹灯闪烁,人来人往,这些场景他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用眼睛观察过了。
"也许吧,习惯了。"他有些心不在焉地回答。
"习惯也是一种病啊,小伙子。"司机意味深长地说,"我有个老朋友是寺庙里的,他常说:'心中有多少执念,世间就有多少烦恼。'这手机啊,看似方便,实则成了现代人的业障。"
"业障?"陈明远不由得笑了,"师傅,您这说法有点玄乎了。"
"不信?那你试试,一天不看手机,看看会发生什么。"司机笑着说,"人啊,要学会放下。放下不是舍弃,而是不被它控制。"
车停在了陈明远的小区门口,他付了车费,司机递给他一张名片。
"有兴趣的话,周末可以去这个地方看看,我那位老朋友在那里,也许他能帮你解开一些疑惑。"
陈明远接过名片,借着路灯看了看,上面只有一行地址:青山古寺。他随手塞进口袋,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给手机充电。待手机开机后,铺天盖地的消息涌入:工作群的讨论、朋友的闲聊、各种APP的推送通知……他熬到凌晨两点才处理完这些信息,次日顶着黑眼圈去上班。
接下来的几天,陈明远的生活如常,忙碌而空洞。直到周五下午,他在整理口袋时,偶然发现了那张被遗忘的名片。"青山古寺"四个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他犹豫了一下,决定周末去看看,权当放松心情。
周六清晨,陈明远驱车前往青山古寺。这座寺庙位于城市郊外的山脚下,远离喧嚣。当他下车时,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耳边只有鸟鸣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古寺门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放下执念,返璞归真"八个大字。陈明远推开寺门,发现里面并不如想象中香火鼎盛,反而显得宁静祥和。
"施主远道而来,所为何事?"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僧从禅房走出,向他问道。
"我是被一位出租车司机介绍来的,说这里有位高僧可能解答我的疑惑。"陈明远有些拘谨地说。
老僧微笑道:"阿弥陀佛,老衲空明,想必那位司机是善明居士了。请问施主有何疑惑?"
陈明远一时语塞,他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的问题要问。
"我...其实也不知道,就是感觉生活有些空虚,总觉得缺少什么。"
空明大师点点头:"施主可随我来。"
他领着陈明远来到一间简朴的禅房,屋内只有一张矮桌,两个蒲团。老僧示意陈明远坐下,自己则开始煮茶。
"施主可有带手机?"空明大师忽然问道。
陈明远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手机。
"可否暂借老衲一观?"
陈明远迟疑了一下,还是将手机递给了老僧。空明大师接过手机,并没有开机查看,而是将它放在桌上,然后从袖中取出三枚铜钱,在手机旁排成一排。
"施主可知,你的手机里藏着业障?"老僧徐徐说道。
陈明远有些困惑:"大师是指手机辐射对健康有害吗?"
空明大师摇摇头:"非也。老衲所言的业障,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人心本净,却因执念而生烦恼。现代人离不开手机,表面上是方便生活,实则是被其束缚。"
"束缚?我不太明白。"陈明远皱眉道。
"施主每日看手机多久?"
陈明远想了想:"可能...七八个小时吧。"
"若不看手机,施主会如何?"
"可能会感到不安,担心错过重要信息。"陈明远诚实回答。
空明大师点点头:"这便是执念所致。施主的心已被手机控制,而非施主控制手机。这第一枚铜钱,代表的是'沉迷社交'之障。"
老僧指着第一枚铜钱说道:"人们沉迷于社交媒体,关注他人的生活,却忽视了自己的内心。每天刷着别人的动态,羡慕他人的生活,却不知自己的幸福就在身边。这种比较带来的是永无止境的不满足,是为业障之一。"
陈明远默然。他确实每天花大量时间刷社交媒体,关注网红动态,却很少和身边的亲友有真正的交流。
"第二枚铜钱,代表的是'碎片阅读'之障。"空明大师继续道,"现代人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却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短视频、快讯、段子,这些碎片化的内容填满了你的时间,却没有填满你的内心。表面上看似获取了大量信息,实则是浮光掠影,难以沉淀为真正的智慧。"
陈明远想起自己确实很少能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总是被手机上的各种通知打断。就连工作中解决问题,也常常是快速搜索答案,而非深入思考。
"第三枚铜钱,代表的是'虚拟情感'之障。"空明大师将手机推回给陈明远,"人们在手机上表达情感,发泄情绪,却忽视了面对面的真实交流。点赞、评论、表情包,这些虚拟的互动代替不了真实的情感连接。施主可曾想过,为何现代人越来越孤独,明明连接着全世界,却感到无人理解?"
陈明远哑口无言。他想起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明明住在同一个城市,却很少见面,只是在节假日发几条微信问候;想起与同事们一起吃饭,大家都低头玩手机,鲜有真正的交流;想起自己的感情生活,几段恋情都因为沟通不畅而告终。
"那...大师,我该如何摆脱这些业障?"陈明远终于问道。
空明大师微笑着倒了一杯茶递给他:"每天删除这三样东西,好运自然来。"
"删除什么?"
"第一,删除无谓的社交比较。不必事事与人攀比,不必事事求关注。真正的成长在于超越自我,而非超越他人。"
"第二,删除碎片化的时间消耗。每天留出固定时间,静心阅读,深度思考。让心灵有沉淀的空间,而非永远浮于表面。"
"第三,删除虚拟的情感依赖。多一些真实的交流,面对面的沟通,真诚的拥抱。情感需要温度,而非冰冷的屏幕传递。"
空明大师的话如醍醐灌顶,陈明远感到一种久违的清明。
"施主不必急于求成,循序渐进即可。试着每天减少一小时手机使用时间,将这一小时用于与亲友交流,阅读一本好书,或是单纯地静坐冥想。渐渐地,施主会发现,放下执念后的世界,比想象中更加美好。"
---
陈明远从青山古寺回来后,决定尝试空明大师的建议。第一天,他将社交媒体的通知全部关闭,只保留工作必需的应用。这一简单的改变就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不再被持续的提示音和弹窗打断思绪。
第二天,他规定自己每晚九点后不再看手机,而是拿起搁置已久的《论语》,重新感受古人的智慧。起初还有些不适应,总想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新消息,但坚持了几天后,他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早晨也不再感到疲惫。
第三天,他给许久未联系的父母打了电话,不是发微信,而是真正的通话。父亲听到他的声音时明显很惊喜:"儿子,好久没听到你说话了,最近还好吗?"这简单的问候让陈明远感到一阵温暖。他约父母周末一起吃饭,这是几个月来的第一次。
一周后,公司组织团建活动,陈明远主动提议大家在活动期间不看手机,集中精力交流。起初同事们有些抵触,但在他的坚持下,大家都将手机放在了一个特定的篮子里。令人惊讶的是,没有了手机的干扰,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深入和愉快。
"明远,你最近变化挺大的。"同事小李在活动结束时对他说,"感觉你整个人都不一样了,更...怎么说呢,更有活力了。"
陈明远笑了笑:"可能是因为我最近不那么依赖手机了吧。"
"有什么秘诀吗?我也想试试,感觉自己被手机绑架了。"小李好奇地问。
陈明远想起空明大师的话,简单地分享了"删除三样东西"的理念。没想到这个简单的分享在公司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越来越多的同事开始尝试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一个月后,陈明远再次造访青山古寺,向空明大师汇报自己的变化。
"大师,您说的确实有道理。这一个月来,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工作效率提高了,与家人朋友的关系也更加紧密了。甚至...我好像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人。"
空明大师微笑道:"缘分本就在身边,只是施主以前被手机遮蔽了双眼,看不见罢了。"
陈明远点点头:"是的,她是我公司的同事,以前只是点头之交。自从我组织了那次'无手机'团建后,我们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话题。"
"善哉善哉。施主既然体会到了放下执念的好处,可愿将此分享给更多人?"
"我愿意,但不知该如何做。"
空明大师思索片刻,说道:"施主精通科技,何不利用科技本身来传递这一理念?创造一种工具,帮助人们减少对手机的依赖,而非增加。"
这番话给了陈明远极大的启发。回去后,他开始开发一款名为"觉醒"的应用程序,帮助用户监控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设定健康的使用目标,并提供减少依赖的建议。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当陈明远向公司提出这个项目想法时,遭到了部分管理层的反对。
"陈明远,你疯了吗?"产品经理赵总在会议上直言不讳,"我们公司的业务模式就是让用户花更多时间在手机上,你现在却要开发一个帮助用户减少使用手机的应用?这不是自掘坟墓吗?"
"赵总,我认为这恰恰是一个新的机遇。"陈明远冷静地回应,"现在社会上已经开始有'数字排毒'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如果我们能引领这一潮流,反而会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尊重。"
会议室陷入了沉默,公司创始人林总最终打破了僵局:"明远说得有道理。科技本身无罪,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如果我们能帮助用户建立健康的使用习惯,长远来看对公司的品牌形象和用户忠诚度都有好处。我支持这个项目。"
得到批准后,陈明远全身心投入到"觉醒"应用的开发中。他和小组成员加班加点,不仅实现了基础的使用时间监控功能,还加入了一系列创新特性:专注模式、冥想指导、阅读推荐、线下活动建议等。
"觉醒"应用上线的第一周,下载量就超过了预期的十倍。用户反馈热烈,许多人表示这款应用帮助他们重新掌控了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然而,成功的背后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依赖用户沉迷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将陈明远视为威胁,甚至有人放出流言说他是"反科技分子"。更严重的是,有竞争对手试图收购他们公司,目的是为了关闭"觉醒"项目。
压力最大的时刻,陈明远再次来到青山古寺寻求空明大师的指点。
"大师,我现在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觉醒'应用确实帮助了很多人;另一方面,它也招来了不少麻烦,甚至可能危及公司的生存。我该坚持下去,还是妥协放弃?"
空明大师沏了一杯清茶,慢条斯理地说道:"施主曾问老衲如何摆脱业障,老衲告诉你删除三样东西。如今施主又陷入新的烦恼,其实道理相通。"
"什么意思?"
"施主如今的烦恼,源于对结果的执着。成功也好,失败也罢,皆是外物。《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做你认为对的事,不必太在意结果。坚持本心,无畏无惧,才能真正超越业障。"
:陈明远恍然大悟,仿佛一道闪电划过心头。他终于明白,无论是沉迷手机的业障,还是事业面临的挑战,根源都在于内心的执念。真正的放下,不是逃避责任,而是不被成败得失所左右,专注于当下,做最真实的自己。
---
带着新的领悟,陈明远回到公司,召集团队成员开会。
"各位,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辛勤付出。'觉醒'项目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大家都看在眼里。有人说我们是逆流而上,有人说我们是自寻死路。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是真正能帮助人们改善生活的。"
他停顿了一下,环视着每一位团队成员:"我不在乎这个项目最终能否盈利,也不在乎外界的评价。我只关心一点:我们是否真心相信这个产品能带给用户价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坚持下去,不管前路有多艰难。"
团队成员被他的真诚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继续支持项目。就连一直持反对意见的赵总也改变了态度:"明远,我承认我错了。看到用户的积极反馈,我意识到我们确实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明远和团队不断完善"觉醒"应用。他们增加了群组挑战功能,鼓励用户与朋友一起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开发了家庭模式,帮助父母监督孩子的屏幕时间;甚至推出了企业版,协助公司营造专注的工作环境。
这款应用逐渐获得了广泛关注,不仅用户量持续增长,还吸引了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一些学校开始将"觉醒"作为数字公民教育的一部分,教导学生如何健康使用电子设备。
半年后,一家知名科技媒体对陈明远进行了专访。
"陈先生,您开发'觉醒'应用的初衷是什么?"记者问道。
陈明远微笑着回答:"最初只是想解决自己的问题。我发现自己被手机控制,而非我控制手机。后来我意识到,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都面临的挑战。科技本应服务人类,而非奴役人类。"
"有人批评说,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鼓励用户减少使用手机是自相矛盾的。您怎么看?"
"我不认为这是矛盾的。"陈明远回答,"科技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提升人类生活质量,而非占据人类的全部时间。我们希望用户在使用手机时更有意义,而不是盲目消耗时间。这样反而能建立更持久的用户关系。"
"您能分享一下'觉醒'背后的核心理念吗?"
陈明远想了想,说道:"核心理念其实很简单:删除三样东西,好运自然来。第一,删除无谓的社交比较;第二,删除碎片化的时间消耗;第三,删除虚拟的情感依赖。这不是要人们完全放弃手机或社交媒体,而是建立一种更健康的关系。"
这次采访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删除三样东西的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自己与手机的关系,尝试建立更健康的使用习惯。
随着"觉醒"项目的成功,陈明远的公司也获得了更多认可。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投资者开始主动接触,希望参与到这个被他们称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科技项目"中来。
更令陈明远惊喜的是,他在公司团建中结识的那位女同事——林小雨,如今已经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两人在相处过程中,都坚持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增加面对面交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明远,如果没有那次'无手机'团建,我们可能永远只是点头之交。"林小雨靠在陈明远肩膀上,轻声说道。
"是啊,想想真可怕。我们可能每天都坐在一起办公,却永远被各自的手机屏幕隔开。"陈明远感慨道。
一年后的夏天,陈明远和林小雨举行了婚礼。在婚礼现场,他们特意准备了一个"手机寄存处",鼓励宾客暂时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到庆典中。这个小小的举动获得了大家的热烈响应,整个婚礼充满了真挚的互动和笑声。
婚礼上,陈明远特意邀请了空明大师作为证婚人。当老僧问及两人的誓言时,陈明远说的不是传统的誓词,而是一段发自内心的承诺:
"我承诺在我们的生活中,永远不让手机和任何外物成为阻隔我们感情的障碍。我会珍惜每一个与你面对面交流的时刻,分享每一个真实的情感,共同建立一个不被虚拟世界干扰的家庭。"
林小雨也做出了类似的承诺,两人的真诚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婚后,陈明远和林小雨将"觉醒"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他们在家中设立了"无手机区域",比如餐桌和卧室;制定了"数字休息日",每周至少有一天大幅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还定期组织亲友聚会,鼓励大家放下手机,享受真实的交流。
"觉醒"应用也在不断进化,从最初的简单工具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数字健康平台。除了监控和管理屏幕时间,它还提供心理健康资源、冥想指导、阅读推荐以及线下活动建议,帮助用户重建与现实世界的连接。
三年后,陈明远的公司被评为"最具社会责任感的科技企业","觉醒"项目也成为数字健康领域的标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项目,成千上万的人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掌控感,找回了被手机占据的时间和注意力。
这一天,陈明远再次来到青山古寺,向空明大师汇报这些年的变化。
"大师,多亏了您当初的指点,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也帮助了许多人。我想知道,除了那'三样东西',还有什么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空明大师捋着胡须,微笑道:"施主已经悟到了最重要的道理:心净则世界净。那'三样东西'不过是引导你的方便法门,真正的修行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觉察和选择。"
"如今的科技日新月异,手机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设备和技术进入人们的生活。关键不在于抵制新事物,而在于保持觉醒的心态,不被外物所役使。"
陈明远若有所思:"就像《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要能看透这些外在形式的虚妄,才能真正自在。"
"善哉,善哉。"空明大师点头赞许,"施主已得要义。科技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关键在于人心如何驾驭。施主的'觉醒'之路,才刚刚开始啊。"
告别空明大师后,陈明远站在寺庙门前,望着远处的城市轮廓。他想起这几年来的经历,从一个被手机控制的"低头族",到如今帮助无数人重获生活平衡的引路人,这一路走来,他获得的不仅是事业的成功,更是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晚霞映照下,他拿出手机,不是习惯性地刷新闻或社交媒体,而是给林小雨发了一条消息:"我在回家的路上了,今晚一起散步吧,不带手机。"
放下手机,陈明远深呼一口气,心中无比轻松。他明白,真正的好运不是来自外在的得失,而是源于内心的清明与自在。删除那看不见的"三样东西",不仅让他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也让他看清了真正值得珍惜的人和事。
心中无业障,何处不逢春。这大概就是生活给他最珍贵的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