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卢日内谈乌克兰战局,坚持不变打法,俄乌或拖到十年

113 2025-08-05 11:02

扎卢日内这个人,乌克兰军队的牌面,脾气直,名号响。他小时候跟着军营长大,天天听军号,看大兵演习,骨子里注定要跟战争打交道。一路从排长打上来,走过前线,经历2014年顿巴斯,后来当上总司令,遇上了2022年大变局。开战的时候,他带着十几万乌军在基辅城下顶住压力,西方媒体天天猜他还能撑几天,结果一步都没退,反手连续操作,把俄罗斯推回不少地。但风头一过,反攻打成平局,2024年也被换下去了,转去英国当大使。现在换了身份,讲话方式变了,但关心那些老战友、前线变化,一点没变。

前阵子他和乌克兰媒体对话,说了几句实话,一下子火上热搜。他直接丢下话:“乌克兰不改打法,这仗能一直打到2034年。”这话不少人听着糟心,但都是他一个个数据推出来的。俄乌这场冲突,从2014年到现在,轮番上阵,结果谁也拿下不了谁。2022年上半年大家看的是大片,乌克兰意外顶住,守住基辅,西方就跟打了鸡血一样送钱送枪。可现实这两年变了,尤其阿夫杰耶夫卡一丢,乌军被慢慢耗,俄罗斯侧重点也变,地盘不抢了,人和装备抓紧消耗。说直白点,已经进入比谁扛得久的阶段,谁倒下谁输。

扎卢日内讲得明白,如果还是老套路,“寸土不让”,天天巷战对拼,最后结局只能是互相拖死。每天硬拼,对装备和人力的消耗是指数级增长。这不是电视剧,敌人也会学习提升。俄罗斯眼看推进难度大,直接调整思路,换成“慢慢磨”,乌军动员跟不上,装备补给有限,技术优势没法快速建立,时间站在谁那边就是谁的。

扎卢日内拆开几个细节说得透。第一,别指望这场冲突几年结束。从今年起,已经换了新打法,两边你来我往,前沿阵地反复易手。没人能大获全胜,俄罗斯现在更不愿意犯错,反正慢慢耗,看谁先扛不住。现在打到2034年真的有可能。给西方的幻想泼了桶冷水,当初西方都以为俄罗斯撑不到一个月,结果呢,混到现在没搅明白。

第二点抓得很准,俄罗斯兵源到极限了。前几轮征兵主要靠远东、农村,钱给到位,兵去前线也不闹事。但再这样拖个两三年,2026年就要拉莫斯科、圣彼得堡的大城市人口上阵。大城市年轻人日子好,战斗意愿不高,这一来俄罗斯社会压力蹭蹭涨。人力一旦出问题,前线就难受,指挥部也得掂量后果。乌克兰这边兵员紧张,俄罗斯那边人口红利见顶,真拖到头也是拼社会承受极限,看哪边先叫停。

第三,关于西方维和部队那点事,他说破无力感。希望西方派部队驻守,几乎遥不可及。就算来十几二十个国家的小分队,遇上全力进攻的俄罗斯,挡得住几发无人机空袭?部队手头装备有限,技术差距也存在,到头来还是拼乌克兰自己的底子。换言之,对于外来力量,既不盲目崇拜,也不抱希望。

第四,无人机和技术突破才是出路。传统拼消耗乌克兰撑不住,过去两年靠无人机补短板,效果还算可以。可俄罗斯改进太快,学会了打后方、打补给。现在搞什么光纤“第一视角”,火力跨度大,乌军运输线动不动被敲。双方技术对垒越来越激烈,不比老年代拼坦克拼步兵,更多靠无人机、电战、数据链。这局谁慢了一步就挨打。扎卢日内点名需要转型,不能总跟在对手后面跑。

社区里炸锅了。乌克兰老百姓生生听着一个个变故,谁都不愿再拖十年。微信群、Viber、Telegram里,段子手调侃,“别人十年世界杯能打三届,咱一场仗都还没打完”。援助还时不时出状况,前线士兵吐槽“美军剩菜”,后方百姓感叹经济萎缩。不止普通人提心吊胆,官员也头疼该怎么断粮补兵。还有不少看热闹的西方评论员分析俄罗斯那边马上就崩,等着看乌克兰东山再起。扎卢日内这一句十年,等于给双方都提了个醒,该考虑下个十年干啥,而不是忙着洗地。

不少记者都说,听扎卢日内讲战局,比政客说话踏实。真正在泥潭里摸过枪,遇过恐惧,也理解底层士兵怎么想。卸任后他没闲着,英国外交圈子转一圈,继续为乌克兰要资源,搞书、演讲、巡回见媒体,讲自己的前线经验卖点子。《我的战争》出版,很快就成了乌克兰畅销书。媒体喜欢他直话直说,乌克兰人佩服他有理有据,哪怕跟政治家掐架也不退缩。对比一些官僚风格浓厚或做秀的政客,扎卢日内赢在透明度和经历。

现在的乌克兰和俄罗斯,已经不是当年经济上升期。乌克兰成片的工厂和土地弃用,年轻人潮水般流向波兰、捷克,内部动员陷入拉锯。俄罗斯表面制裁扛得住,现实人力消耗无法补充,国防工业压力山大,要不加强囤积石油,想办法稳经济。两边都陷入调头难的泥潭。

外面的大国,一个个各怀鬼胎。北约增兵波兰、罗马尼亚,东欧警觉性高,中国和伊朗角色日益醒目。俄罗斯军火里找出中国零部件,伊朗无人机越飞越多。全球舆论场,几乎没有谁真正看好速胜。一场消耗之下,乌克兰需要技术奇迹,俄罗斯靠持久压力,两边防线反复绷紧,互相拉扯。

这回对话以后,扎卢日内还没离前线太远,隔着英国也能搞到不少前线小道消息。他和乌克兰高层、基层保持通话,继续实时给建议。他警告,如果乌克兰再不调整,动员慢半拍、技术不上心、思路还停留在老路上,俄乌冲突延续到2034年太正常。社会要觉醒,不能靠天上掉馅饼。

他举了个历史例子,说当年一战都以为几个月解决,结果修起堑壕,拖死数百万人。这回新打法加科技,比拼基因变了,谁敢慢谁吃亏。前线指挥官、炮兵班长都要想办法用好无人机、电子战,这不是谁愿意就是资源问题,而是生存线。就算有援助,没有体系化技术升级,乌克兰还得陷入消耗泥潭。

扎卢日内的判断,和一般政客表态不同。真不是危言耸听。他的80%话题,都围着一条:不想再打一整代人的战争,乌克兰得自己自救,技术升级,社会总动员,西方同样要有长期心理准备。大家不面对现实,就被现实推着走。

乌克兰很多人感谢他说了真话,反观有些政客还指望“下个月就反攻到克里米亚”,嘴上起劲行动却拉胯。网络上那句“这是乌克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人真愿意接受,但谁都知道日子更难。这个警钟敲出来,社会有对话空间,怎么调整,不只是靠一个将军或者一个总统。每个普通人、每个工程师、学校、企业都得扛起自家的责任,想想未来十年还能不能安心过日子。

外面的世界,关注乌克兰更像看球赛。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对抗,慢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持久消耗。北约、欧盟、美国整合资源,相互掣肘。中国态度低调,技术合作若隐若现。伊朗、朝鲜间接继续施加影响。没有人能说出下个月一定怎样,唯一确定的就是无人机、电子战、移动防御这些成了新主角。几十年后回看,历史教科书里也许会加一句:“现代战争进化,从消耗人力到消耗算力。”

拉回来再看看,乌克兰十年之争,扎卢日内给了清醒的判断。不迷信援助,不幻想奇迹,实话实说。他说,只要不主动改变,十年变百年。这不是唱衰,也不是危言耸听,是一点点跑出来的经验。现在摆在桌面上,谁先想明白、谁敢行动,谁就有机会提前结束这一切。对于所有还想安稳过日子的人,这才是真相。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下一篇:奥沙利文的家庭谜题:三个子女,两种截然不同的亲情轨迹
上一篇:普京称俄罗斯高超音速导弹已服役并将部署至白俄罗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