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鬼子在明治维新后,第一时间想的就是挑衅中国?

57 2025-10-09 21:15

1867年11月9日,日本天皇同意暂时结束与幕府的敌对状态,接受德川幕府将军交还政权,这一事件后来被称为大政奉还。

虽然大政奉还并非明治维新的终点,但该事件意味着日本将彻底踏上现代社会的道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日本的每一次崛起,对海对岸的东亚大陆而言,都意味着战争。然而,此时尚未与近代日本交过手的大清帝国,正沉溺在洋务运动带来的虚假繁荣中,清廷统治者丝毫不认为大海对岸这个小小的岛国,能对凭借洋人的奇技淫巧而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有丝毫危险。即便有人能回想起270年前万历皇帝对抗日本的战争,也不认为此时刚打开国门的日本,会在极短时间内走上对外入侵的道路。

可日本人的野心远超出所有人想象,几乎在打开国门的第一时间,3000万日本人就已着手准备对东亚大陆的下一次入侵。时间回到1868年,清朝对日本的看法实则是三分轻视,七分无视。清朝对日本的轻视,源于日本历史上多次失败的入侵,以及天朝上国天然的优越感;而清朝对日本的无视,则要从东亚朝贡体系的漏洞说起。

自汉朝以来,统一的中原王朝一直是东亚体系的核心,在该体系下拥有绝对霸权。但因封建时代对边远地区掌控力薄弱,直接统治入不敷出,因此统一的中原王朝对周边国家的态度,都是派遣使节要求臣服,最终将其作为藩属国。封建时代的东亚朝贡体系范围极广,除朝鲜、越南等历史上长期依附中国的藩属外,东南亚、东北亚、中亚甚至印度东北部的部分地方政权,也曾一度被纳入该体系。

然而,日本始终是唯一一个游离在东亚朝贡体系之外的漏洞。尽管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中国册封日本国王的记录,但与中国的陆上藩属国不同,中原王朝的军队很难跨海进攻日本,这导致无论日本以何种态度对待中国,古代王朝都无法像对待陆上邻国那样,直接派兵消灭日本列岛的政权。日本最高统治者模仿中国皇帝,长期使用被视为僭越的天皇称号;中国的漠不关心,不仅让日本人从未学会尊重西方的庞大帝国,更让日本一旦完成列岛内部整合,就会不自量力地尝试对外入侵。

不过,1868年清朝不在意日本的原因,正是这个国家既同天朝毫无藩属关联,又看不到明显威胁。在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清帝国,终于下定决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但洋务运动本质上只是清政府对帝国经济体制的小小装点,甚至算不上经济领域的革命,可彼时清帝国因体量庞大,即便只是小小装点产生的效果也足以改变统治者的心态,洋务运动为清军配备了洋枪洋炮,还建立起一支在19世纪80年代自认为足以称霸东亚的海军。

但这种称霸东亚不过是清政府的一厢情愿,因为海对岸的日本已开启脱胎换骨的革命。明治维新前,日本在入侵大陆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核心原因在于支撑其开发列岛的技术几乎都源自中国,在本土缺乏创新能力的情况下,封建时代的日本再怎么折腾,也无法战胜“老师”中国。然而近代以来,西方技术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当西方科技相对东方具备优势时,被压制千年的日本敏锐发现,中国并非唯一的老师。

日本建国千年来的核心目标,始终是从朝鲜半岛起步,征服东亚大陆;西方技术恰好给了日本实现这一目标的机会。于是,1868年日本以极快速度推翻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开启对西方的全面学习,其经济与军事改革也以惊人速度推进:

1870年日本废除旧大名制度,将过去隶属于地方大名的军队改组为6个镇台,同时通过全国征兵制建立现代化军事体系,这6个镇台后来成为日本陆军常备师团的前身。日本陆军彻底抛弃旧编制,全面采用西方军队管理制度,这种差距也为日后甲午战争中中日陆军的战力悬殊埋下伏笔。

1871年日本设立大阪造币厂,建立现代货币体系;同年推行自上而下的土地改革,旧公卿、大名摇身一变成为新的贵族阶层。短短5年内,19世纪70年代初的日本就快速转型为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尽管明治维新改革极不彻底,但相较于幕府统治时代,这种进步已足以支撑日本开启新一轮战争。

1873年,主导日本新一轮入侵的征朝鲜论浮出水面。但吸取前两次入侵朝鲜失败的教训后,日本决定“先搞定中日之间的岛屿,再入侵朝鲜”,急于转嫁国内矛盾的日本,几乎在明治维新初见成效时,就将对外战争提上日程。对此时的日本而言,尽管海权时代的国际格局已不同往昔,但扩张的终极目标依然是中国,欲图中国必先图朝鲜的逻辑未变,只是日本决定先拿岛屿练手。

1874年4月,日本出兵3000人,以台湾为化外之地为借口,悍然入侵清朝管辖下的台湾岛。面对日本的公然挑衅,清政府毫不示弱:当时台湾隶属于福建省,在清廷指示下,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亲自登岛备战。此前行事鲁莽的日本,根本没料到清朝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加之登岛日军因水土不服出现大面积伤亡最终只能退兵,但日本的退却仅因军事准备不足,其扩张野心并未因清朝的反击而收敛。

在1874年签订的《北京专约》中,日本将琉球漂流到台湾的难民私自定义为日本国民,并以此为借口,于1879年悍然吞并清朝藩属国琉球王国。清政府虽再次对日本的霸道行径提出抗议,但因海军实力不足,无法以武力帮助琉球复国。

在南部岛屿取得进展的同时,日本也启动了入侵朝鲜的前期准备,1875年9月日军入侵朝鲜海岸,遭守军反击。但日本早有预谋,遭反击后立即派兵登陆,攻陷江华岛炮台,不过日本的目的并非夺取朝鲜海岸据点,而是清楚此时尚不足以单独对抗中朝同盟。江华岛事件后,日本快速与朝鲜缔约,其中最受日本重视的条款是日朝互相承认对方为独立国家,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条约将朝鲜从中国的朝贡体系中剥离,若朝鲜成为独立国家,中国不仅无借口在日本出兵朝鲜时援助朝鲜,反而一旦中国出兵,日本还能以此为开战理由。

19世纪70年代日本的一系列动作,最终为新一轮东亚战争拉开序幕。清政府从未想到,这个闭关锁国200余年的邻居,在打开国门的瞬间就释放出如此强烈的侵略意图。1886年8月,北洋海军初具规模后访问日本,意图“借港口检修之机,以坚船利炮震慑日本扩张野心”。然而,这次舰队访问很快因双方些许摩擦,演变为中日长期矛盾的导火索,长崎事件虽最终以中日双方各退一步解决,但日本之所以愿意妥协,根本原因是镇远、定远两艘铁甲舰让其意识到尚未具备挑战清朝的实力。

事件结束后日本加速扩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主力“三景舰”全数完工。当日本终于拥有挑战大清帝国的海军力量时,便毫不犹豫地开启了新一轮战争,而甲午战争,仅仅是日本新一轮入侵东亚的开始!

下一篇:阿伦公主两度嫁人育五子,有望晋升柬埔寨太后
上一篇:汪东兴自称唯一能解文化大革命之人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