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战斗民族,深受影响融入其中

184 2025-10-09 04:03

漆黑的夜晚,狂风呼啸,正是杀人时。

唐括辩府邸里,来了一群不一般的客人,众人正偷偷商量一件要命的大事——就是逼问金熙宗。

领头那人叫完颜亮,未满三十岁,性格挺潇洒,擅长作诗写文章,平时打扮得像个书生似的。

之前,完颜亮曾经问唐括辩,要是要做大事,应该立谁为帝呢?唐括辩给出了两个候选人,完颜亮都觉得不太合适。唐括辩就反问他,你有什么想法吗?完颜亮答道:“若非不得已,舍我其谁。”

那晚,机会正好降临。唐括辩的老婆、金熙宗的女儿代国公主外出为亡母办佛事,住到了寺庙里,没待在家。于是,完颜亮他们从驸马府出发,朝宫里去,每个人都把刀藏在衣服下面。宫里的守卫素质堪忧,看到驸马在人群中,也没起疑心,让这帮刺客在宫里自由活动,直到来到熙宗的寝殿门口。

这会儿,寝殿的守卫终于感觉不对劲,正想反抗,不过这些人可不是好惹的,立刻抽刀架在守卫的脖子上,要他们别抵抗。金熙宗在殿里闻到了一股危险的味道,慌忙四处找平时挂在卧榻上的佩刀,可就是找不到。原来,他的佩刀早就被完颜亮的亲信偷偷拿走了。

完颜亮等人提着刀冲向毫无防备的金熙宗,最终由完颜亮亲自出手,结果熙宗的性命就此丧命,事后,脸上和衣服上都沾满了血迹。

金熙宗完颜亶(1135年—1149年在位),在那寒冷的夜里遭到暗杀,本该不是这样仓促收场的。

金的第三位皇帝,金熙宗,算得上是女真族推行汉化政策的重要推手。

在金熙宗登基之前,女真族的统治者们还没有把自己当成中原的皇帝。女真人起源于东北的森林和山地,是典型的渔猎民族。这样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野性十足、凶猛刚烈的性格,也成为他们和辽国爆发冲突的一个原因。那时候,契丹的贵族强制女真族上贡东北特产的鹰隼“海东青”,还经常借机进行强抢和欺辱女真族。

在辽人的压迫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他的先辈们历经努力,将女真族从松散的部落状态发展成联盟,然后逐步建立成国家。经过太祖、太宗两位帝王的统治,成功灭掉辽和北宋。金太祖阿骨打和弟弟金太宗完颜晟在位期间,实行勃极烈制,军政要事基本由少数女真人贵族掌控。组织上推行猛安谋克制,把女真族作为核心,打造出一支结构严密的军事力量。

靖康之变之后,女真人依旧对故乡心存牵挂,在中原地区疯狂烧杀掠夺,然后纷纷北返。在中原一带帮扶起两个傀儡政权,分别是张邦昌的伪楚和刘豫的伪齐。张邦昌的伪楚中途僭位一个月,就主动退位,向宋高宗认错;而刘豫的伪齐在屡次败给南宋名将岳飞之后,也被金朝废掉了。

伪楚和伪齐退出历史舞台后,金朝正式接管了中原的北宋旧地。此时,从部落时代演变而来的勃极烈制度已经不再合适,变革的担子落到了金熙宗的肩上。

▲[金]张瑀:《文姬归汉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金熙宗完颜亶是金太祖的嫡长孙,小时候,金兵不断南侵,叔叔伯伯们都忙着前线作战,完颜亶反倒在战火喧嚣中,心无旁骛地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拜河北大儒韩昉为师,变成一个懂礼仪、爱穿儒服的书生。那些战功赫赫的叔伯们偏偏看上了这个表面看起来软弱的书生,可能觉得他好拿捏,于是,在完颜宗翰等勋贵推荐下,完颜亶被金太宗立为“谙班勃极烈”,也就是皇位的继承人。

金熙宗登基后,表现得一点也不怯软,跟叔伯们在政治上的博弈中,也能游刃有余。起初,受到勃极烈制度的影响,朝里的大权被宗翰、宗磐和宗幹这三位大臣共同把持。不久,完颜宗翰去世,金太宗的长子宗磐担任尚书令和太师,自觉地位杠杠的,经常在政事上掌控全局,还爱在宗幹面前数落。金熙宗对这些事都看在眼里,心里早就盘算着怎么把宗磐弄掉。

天眷二年(1139),郎君吴十谋反的事情暴露了,反叛者很快就被抓住了。巧的是,这些人都异口同声地把宗磐推出来当替罪羊。这事儿给了金熙宗一个借口,好趁机除掉宗磐。于是,他让宗磐进宫,还事先安排好刀斧手,等宗磐一到,就把他擒住了,立马关进大牢,处死了。

无人知晓这起谋反案到底是不是金熙宗自导自演。但在解决宗磐后,金熙宗借老师韩昉之手颁布了一道诏书,其中写道:

周行管叔遭到惩处,汉朝也引来了燕王的避难,刑罰严厉得无人饶恕,从古以来都如此,没有例外……宗磐的家族连带几位父辈,官职高居三师之列,为何会失策,底细都没有弄明白。有人说他是先帝的嫡系子孙,长期心怀不忠之志。相信那暗中作乱的人,煽动成奸党,谋划称王称霸,准备动兵作战。

文中提到的两个典故,西周时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叛乱时,曾诛杀管叔;到了西汉,霍光辅佐汉昭帝,揭发燕王刘旦谋反,逼他自尽。这篇诏书把宗磐形容成犯上作乱的罪臣,那叫一个义正词严。至于金熙宗登基时只有16岁,这年纪太小,容易被有势力的权臣左右。不过,他能果断动手干掉那些权臣啊,得归功于金朝皇权的反复巩固,逐渐变得稳固了。

宗磐倒台之后,金熙宗把宗隽、挞懒、希尹这些完颜氏的宗室大臣全都给处死啦,同时还重用两个值得信赖的叔伯,也就是在朝里辅政的宗幹和在外作战的宗弼。

宗幹是金太祖的庶长子,也算是熙宗的伯父,那会儿宗磐倒台后,他就升了个太师。不像宗磐那样骄横跋扈,宗幹挺低调的,也不会抢着给皇上显摆,显得很谦虚。

作为女真贵族中少有的学者型人物,宗幹对金初的礼仪制度、官职体系、刑罚规矩和选拔办法都进行了一番改革,还提拔了不少才干出众的人才,这点跟推行汉制的金熙宗挺像的。金熙宗把宗幹视为父亲一样看待,得知他有脚疾,特意在朝堂上为他安排了座位,允许他坐辇殿上殿、发诏不必亲自跪拜。等到宗幹年纪大、身体虚弱时,熙宗还亲自跑过去问候,还让皇后喂他吃东西。宗幹一去世,熙宗连续哭了好几天,连上朝都懒得去,也没过生日。有人劝他别太伤心,熙宗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小时候,太师曾经保护我,朕怎能不哭?”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宗幹对金熙宗尽心尽力,可他的儿子完颜亮后来居然对熙宗举起了屠刀,真是走到哪儿都不让人省心啊。

另外一位重要的大臣完颜宗弼,是金太祖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四太子金兀术。

宗弼最为人熟知的标签,可能就是岳飞手下败将,但从政治制度的角度看,宗弼在金的体系中位置挺特殊。这家伙一生大多在外征战,官职也挺高,担任都元帅,还掌管行台尚书省的事务。提起行台尚书省,那是在汴京(现在的河南开封)设立的一个派出机构。刚才说到,靖康之变之后,金兵北撤,中原一度由傀儡政权自己管理,伪齐被废除后,行台尚书省便接手了这些事务。金熙宗还下诏,明确规定,“诸州郡的军事事务由帅府处理,民间的诉讼、钱粮杂事,由行台尚书省负责治理”。

说起金的五京制,得提一下,金沿袭辽的布局,设立了好几个都城。到了金熙宗时期,金的政治中心在上京会宁府(就是现在的黑龙江阿城南边),离中原那会儿太远了些。宗弼接手行台尚书省的事情后,实际上代表着金朝中央政府,掌管了从燕京(今北京)一直到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的军事和行政大权。对金熙宗,他也挺忠诚的,虽然打不过岳飞,但把中原地区打理得井井有条,提拔了不少汉人官员,后来还升了做左丞相,可真是兵马将领两头行。

在宗幹和宗弼的帮助下,熙宗那一朝,把宋辽两边的好东西都吸收了一点,搞出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含糺。

在内部,金熙宗推行了“天眷官制”,任用投降金的宋朝官员,模仿汉代官制,建立了一个由上而下的官员体系。朝廷里设立了三师、三公、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等职位,确立了宰相制度,正式取代了女真时代的勃极烈制度。此外,还设有枢密院、大宗正府、宣徽院、六部、六曹、国史院和御史台等机关。在地方层面,则采用三级管理体系,第一层是路、府,第二层为州,第三层为县。

推行汉制,意味着得招更多汉人知识分子,金熙宗又进一步完善了金朝的科举制度,把考选由朝廷统一管理,不管考生啥身份,统一得先到各州县参加乡试。乡试成绩出色的,才能接着参加下一轮的府试、省试。这样一来,科举出身的官僚队伍不断壮大,也能帮着削弱女真贵族的势力。

天眷官制的变革持续了整整17年,直到完颜亮当政时才算是全部搞定。

金熙宗对外调整与南宋的关系,签订了“绍兴和议”。自靖康之变以来,宋金两国长期处于战火不断的局面,南宋的岳飞等将领多次出兵抗金,取得不少重要胜利。金人意识到,要实现和平,必须解决岳飞这个障碍。完颜宗弼给南宋奸相秦桧写信时说过:“必须除掉飞才能谈和。”南宋的投降派一心想求和,竟用一些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迫使这位著名将领含冤而死。

宋金两国达成了和解协议,宋朝向金国行了臣服礼,还割让了唐(如今的河南唐河)、邓(现河南邓州)两州,以及商(如今陕西商州)、秦(现甘肃天水)两州的大部分土地,划定淮河和大散关(今天的陕西宝鸡)为界。每年,宋朝都要向金国进贡银子和绢子,各25万两和匹。这个和约是在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签订的,也被叫做“绍兴和议”)。

▲1208年,南宋和金国全境地图。图片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绍兴和议那年,金熙宗才刚23岁,按理说,这正是他展示才华的好时机,可偏偏历史的发展就是那么出乎意料。

金熙宗在位到后期,因为儿子早夭,长时间没办法继承皇位,他也变得郁闷不堪,整天沉迷酒中,一喝醉就大发脾气,甚至动手杀人,连皇后裴满氏和妃子都没放过。而且宗幹、宗弼两位叔伯相继去世,熙宗再也没有可以倚靠的人,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可以说,这位崇尚汉制的皇帝,非常清楚权力的传承有多关键,也对渔猎民族那股原始野性提防得很紧。不过,熙宗的堂弟完颜亮正好利用了他这种扭曲的心态。熙宗发疯似的样子,把女真贵族惹得越来越恐惧,很多人转而投靠完颜亮,为了夺取皇位,他们在1149年冬策划了弑君的阴谋。那夜,完颜亮踩着堂哥的鲜血,顺利登上了皇位。

完颜亮的老爹是金太祖的庶长子宗幹,那位被金熙宗委以重任的伯父。完颜亮一直鄙视以太祖嫡孙身份即位的金熙宗,心里想着要取而代之,他一直觉得,自己天生就是皇帝,常跟其他女真贵族说:“今上可是太祖的嫡孙,可我父亲是太祖的长子,我才是太祖的长孙,为啥我不能当皇帝呢?”

不过,虽然完颜亮自己杀了皇帝,夺了权,史书里也没直接认他为皇帝,顶多就按他降封的爵位,叫他一声“海陵王”。

宋史和金史都把完颜亮说成了个残暴的政治怪胎,整天胡作非为。

他性格残暴,嗜杀成性。早年金熙宗醉酒时杀人,完颜亮越清醒,杀得越凶。登上皇位后,心像个迷宫似的,疑神疑鬼,怕有人像他一样觊觎皇位,于是命亲信下毒手,陷害宗室大臣谋反,结果金太宗的子孙70余人,宗室完颜宗翰的后代30余人,几乎都被完颜亮彻底清除干净。

他荒淫无度,完颜亮自认为人生有三个“小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摘得天下绝色佳人作妻”。他大肆屠杀宗室之后,就用宗室大臣家里那些美貌的女子充实自己的后宫,还说,朕的后代不够多,这些女子又是朕的亲戚,干脆都收进宫里。有一次,完颜亮看上了左丞相乌带的老婆定哥,为了得到她,他派人杀了乌带。乌带还没倒下,完颜亮已经抱着美女定哥跑到温柔乡去了。

从个人品德来看,完颜亮可以说是那种最差劲的皇帝之一。不过,关于他在宋史和金史中的记载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历来众说纷纭。金末的文人元好问在《遗山集》里还曾揭露过金朝的秘密,他说,完颜亮死后,史官为了得到不错的官职,不遗余力地抹黑他,所以,“史臣回诬其淫毒骜狠,遗笑无穷,自今观之,百可一信耶”。

要说完颜亮,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可以引用慕尼黑大学的名誉教授傅海波的评价:“从他身上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更加集中权力、拥有更多支配权的氏族领袖向着专制主义的独裁君主转变的最终阶段。”

完颜亮虽然亲手杀了金熙宗,但在政治上,他依然是堂哥的继承人。

金熙宗推出的“天眷官制”在完颜亮正隆年间搞定了。同时,为了配合新官制,完颜亮又继续调整了选官的办法。

金朝早期的科举施行“南北选”的办法,也就是说,原本在辽朝统治下的“北人”和在宋朝统治时期的“南人”,用的选拔方式不一样。北人主要考诗赋,考一场就够了,而南人则要考经义,还得照宋朝那套制度,连考三场。在太宗天会六年(1128)的一次试卷中,北人有四百名,只拿六分,而南人有六千名,录取了五百七十一个,虽然南人比例看似比较多,但实际上,因为南方士子总数比河北多,所以两边录取比例差距很大,这制度算不上公平。而到了熙宗天眷二年(1139)那次考试,北方被录取的进士只有二百人,南方则有一百五十人,差别不小。可以看到,南北选的那点不公平,越来越明显了。

完颜亮发现了南北选里暗藏的偏见,于是就加设了“殿试”,把选官的权力收回到朝廷手里,并把南北选给废了。考经义和策试这两科也取消了,不管是南人还是北人,招录都用词赋考试。金朝的选举制度,经过完颜亮的调控,终于实现了大一统。

和堂哥一样,完颜亮也是个儒家迷,喜欢穿儒服,对女真传统的衣饰和发型可是挺不满意的,直说“丑拒”。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的衣着讲究布料,偏爱白色衣服,衣服短一些,采用左衽。妇女梳着辫子,盘成髻;男子则留长辫,一直垂到后背,耳垂挂着金环,把后脑发束用彩色丝线系起来,富贵人家还用珠宝装饰。这些,可以看出女真人的穿着打扮和中原那边差异挺大,除了少数民族特有的左衽(衣襟向左折叠,和中原的右衽正相反),男人都是剃光头顶和两侧,只留后脑的辫子,而妇女则用辫子盘成圆髻,顶在头上。

金兵南下以后,女真贵族一度在中原强制汉人剃发留左衽。金人扶持的伪齐政权里,官员要剃发、左衽才能上任,不然不光饭碗保不住,脑袋都可能得保不住。随着汉制开始推行,这些奇怪的规矩渐渐让皇帝也看不下去了。天德二年(1150年),完颜亮发了个诏书,说“诏河南民,衣冠许从其便”,就是在北宋旧地,不再要求剃发换服。至于黄河以北那些地方,之前一直由契丹统治,还是得继续接受胡人的习俗。

以后,南宋的贺正旦派汪大猷出使北方,记录了沿途的所见,验证了这个政策。汪大猷说,他到北宋故地时,看到老百姓“只是旧时风范,但改变衣装耳”,可一到辽的故地,就发现“男子多露头,妇人多耆婆”,带着明显的胡人风格。驾车的人还告诉他:“只过白沟,都是北人,人便别也”。

▲[金]杨邦基:《出使北疆图》(局部)。来源:网络

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完颜亮为了巩固中央的权力,取消了他那位四叔完颜宗弼生前主持的行台尚书省。

天德二年(1150),当时担任行台尚书左丞相的完颜撒离喝也成了这次变革的牺牲品。

撒离喝曾经跟随金太祖征战,算得上金的开国功臣。完颜亮篡位之后,他主动示好,评价完颜亮弑金熙宗的事就像唐太宗李世民杀兄李建成那样,干得漂亮。完颜亮听到这些话,心情并不好,觉得撒离喝是在嘲笑自己,但考虑到撒离喝是经过多次战斗、在军中威望很高的人,并没有急着除掉他。而是派他去汴京的行台上任,一边派人暗中监视着他。

撒离喝被调离军职,暗中安排了贬谪和降职。完颜亮觉得时机成熟,命令信任的人用契丹文的字迹模仿撒离喝的笔迹,伪造了一封家书,内容诬陷他和儿子宗安私下约定谋反。接着,他派人逮捕所谓的“同党”,施加残忍的酷刑,严刑拷问,宗安被活活折磨而死,其他一些倒霉的也没熬过,纷纷认罪服输。之后,完颜亮带着伪造的“证据”到汴京,将撒离喝处死,灭族。

跟杀宗室的手法一样,完颜亮动手灭了撒离喝,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皇权。那年十二,他正式废除了行台尚书省。完颜亮讲,当初设立行台,是因为边境还不太稳,法律体系也不完善,才采取的权宜之计。如今局势稳定了,应该将行台整合进去,由朝廷集权管理。就此,原本由行台掌管的地方,全部归皇帝统领了。

说到完颜亮为了加强汉化和集中权力所做的努力,最费劲的事就是迁都。

之前提到,金朝开始实行五京制,把会宁府作为首都。完颜亮喜欢汉文化,不想一直呆在东北那边,他觉得,身为中国的皇帝,应该把都城搬到燕京去。

有一年,完颜亮在金上京的宫殿里种了200株荷花。完颜亮喜欢看宋词,特别喜欢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里面有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他读了之后,对江南的美景真是羡慕得不得了,可惜没办法去江南,只能自己在家里试着种荷花,想着打造一个江南风情的小景色,可结果,这200株荷花都没有一株活下来。

完颜亮问手下的汉人大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汉臣回应说:“从古到今,南橘北枳,本质不在于怎么种,而是地理条件决定的。比方说栽荷花,上京那边天气冷,肯定比不了燕京的暖和。”完颜亮听后,当即拍了拍大腿,赶紧召集大臣来商量迁都的事儿。

这个故事,也算是挺有名的“完颜亮笑话”。

实际上,从治理的角度来看,把都城迁移,反而更有助于金朝推进汉化改革。

一位汉人官员对完颜亮讲:“上京(会宁府)距离很远,官员转运不便,百姓难以到达朔方,建议迁到燕山一带,顺应天地之势。”

这和完颜亮的想法挺一致的。当时,金和南宋基本上以淮河为界,金国掌控了中国北部大部分土地,可是以上京为核心的朝廷还在东北,路途远得很,对统一不太方便。为了实行汉制、巩固政权,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政治中心往南迁。

1153年,贞元元年,历时三年的准备之后,完颜亮发布了“迁都诏”,宣布正式将都城迁往燕京,把那里升格为金的中枢所在。

那会儿,金朝的京城里一些王公大臣死活不肯搬到中都,他们都说祖宗的坟墓就留在原地,不想离开。这个借口挺讲理的,就算是从打猎渔猎起家的女真族,也觉得祖宗的墓不能随便动。

完颜亮可不按常规出牌,干了件反祖宗的事。你们说要给祖宗守陵,那我就照办,把祖宗的墓也迁到中都,把原来祖先的陵墓都给拆了(“尽毁上京宫殿、宗庙”),全都迁到金中都西南差不多90多公里的大房山去。

迁都这事还没完呢,完颜亮心里盘算着,要再往前跨出一大步。

完颜亮一生有三个心愿,第一个是“国家的大事,都是我出的”,第二个是“带领军队远征,拿下君长之后追问罪责”。第三个呢,就是想泡最漂亮的妞。他不满足于只做北方的皇帝,还想着一统天下,写诗说:“万里车书全乱成,江南哪里还分疆封?带兵百万在西湖旁,骑马吴山第一峰。”

不得不提啊,完颜亮这一路走下来,挺顺风顺水的,结果也就给他带来了些膨胀,越走越偏,走到头都快成孤注一掷了。

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又大力修建汴京,这明显是为了南征做准备。修缮工程规模超大,几乎动用了金国境内所有的民夫和工匠,一部分人还被从千里之外调来,连续工作好几个月,算上路途时间,来回都得一年,结果不到一个月就被征召回去了。再到汴京的工程中,“河北人夫,死损大半。其岭北、西京路夫七八千人,得归者无千余人”,民夫们都扛不住劳累了,纷纷逃跑。完颜亮居然还派了20万大军驻在汴京城外,压着民夫们继续干活。

为了搞好军备,完颜亮让老百姓制造箭翎和甲革,民众只得宰杀很多牲畜和家禽,甚至乡野的乌鸦、猪狗都被抓去宰了。为了增加战马数量,他还从民间征调了56万匹马。马匹一走过的地方,连草料都没有剩下,完颜亮又让在田里放牧,结果庄稼全被糟蹋得一干二净。

▲[金]杨微:《二骏图》。图片来自网络

到正隆六年(1161),完颜亮毫不留情地撕破了绍兴和议,动用了60万大军,宣称兵力达到百万,南下攻打宋朝。

完颜亮一发兵,后头就出了乱子。西北路的契丹牧民不答应征兵的事,打出了辽朝最后一位皇帝耶律延禧的后人的旗号,搞起了叛乱。这股势头,从燕山山脉以北、内外长城之间的河谷一带蔓延到东北的咸平府(现在的辽宁开原)。折腾了一年多,总算平息了。

完颜亮的军事行动也不太如意,打到长江边的采石矶(现在的安徽马鞍山),结果被南宋文官虞允文给当头棒喝了一番。在那场以少胜多的战斗中,虞允文充分利用宋军水师的优势,靠两岸军民的帮衬,打了一场大胜仗,把金军的战船烧掉三百多艘,阻住了完颜亮南下的脚步,扭转了宋金之间的局势。

采石之战可不是完颜亮这次唯一吃瘪的地方,不光是在采石矶这儿,三番五次地受到挫折,他的西路军也被宋将吴璘拦在大散关,试图攻入四川的计划全都泡汤了。至于走海路的水军,更是被岳飞的老部下李宝打得晕头转向,完全找不着北。

南下出征遇挫,后方叛乱不断,简直像快到末世的景象,但金朝可没就此倒下,反而扭转了局势,走向巅峰。而这一切,少不了下一任皇帝金世宗完颜雍的帮衬。

采石失利后,前线的金兵士气低落,大家都觉得厌战,完颜亮越发焦虑不安。他不顾众人的反对,下令:“三天之内若还渡不了江,全部杀掉这些将领。”打工人虽说也得有点尊严嘛,一些心怀不满的金兵趁着完颜亮调走亲兵的机会,突然发动兵变,袭击了完颜亮的营帐,把他用乱箭射死,完颜亮的暴政也到头了。

此刻,女真宗室、完颜亮的堂弟完颜雍已经在金东京(现在的辽宁辽阳)起兵自立,入关夺取皇位,成为金世宗(在位1161年至1189年)。

和许多叔伯兄弟一样,完颜雍年轻时也经历过一段军事生涯,他曾随金军参加顺昌之战等战役,年纪轻轻就被封为葛王,担任兵部尚书。跟完颜亮挺像的,完颜雍也是汉文化的“粉丝”,非常尊重儒学,还挺喜欢道教的。

文武兼备的完颜雍在女真贵族中相当有威信,完颜亮在位时对宗室挺不待见,还曾折腾过这个堂弟,一直被调动官职,忙得不亦乐乎,最后被派去当东京留守,回到老家东北,到底远离了中央,完颜亮迁都的时候也没让他去。

有一次,完颜亮想让完颜雍的老婆乌林答氏进宫当人质,乌林答氏知道完颜亮特别好色,肯定对她有歪心思,也不想连累丈夫,就在去北京的路上选择了自我了断。临死前,她暗留遗书,嘱咐丈夫完颜雍别为她难过,要忍辱负重,等待时机,夺取皇位。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后,完颜雍没有发脾气,还是忍了下来,去把乌林答氏的遗体领回,随便埋了。为了显得胆子小、不敢惹事,他把家传的“辽骨睹犀佩刀”和“吐鹘良玉茶器”等宝贝献给完颜亮,用财宝来避祸保平安,从而换取了信任,总算躲过了一场血腥屠杀。

完颜亮一发兵攻打宋朝,辽东那边的兵士都被征调南下作战,到达山东、河北一带时,怨声载道,不愿意为完颜亮卖命,纷纷逃回辽东。一路上还喊着:“我辈今往东京,立新天子矣!”守在东京的完颜雍终于迎来了转机,他利用辽东士兵们的怨气,组建了一支队伍,自己当了皇帝,改元“大定”。等到完颜亮在前线被杀后,完颜雍已经占领了中都,也得到了朝廷官员们的支持和拥护。

金世宗对完颜亮心有怨恨,登位以后,把他贬为“海陵王”。不过,他还觉得不解气,后来又把海陵王降为庶人,甚至扒开他的坟墓,把尸骨挖出来,改葬在房山西南四十多里的一片荒野里,只有些草木掩盖着坟迹,也算是报了仇了。

宋金关系在短暂的冲突后又回到和睦状态,签了隆兴和议,双方皇帝互称叔侄,“岁贡”也改叫“岁币”,银子和绢帛都减少了五万。随后,金世宗不再沿用海陵王时期的严苛政策,而是采取让百姓休息的方针,缓解了金朝的统治压力。

完颜雍原本叫“乌禄”,等他登基后才改成“雍”这个名字。那年改名时,他已经年过五十了。天象显示,“丙辰,太白,岁星昼见,经天”,这是吉兆,有好预兆的意思。取“雍”字,也代表着“拥有天下”的愿望。这都表明,完颜雍其实心里也有做中国皇帝的打算。

▲[南宋]陈居中:《鞑靼狩猎图卷》(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跟完颜亮可不一样,完颜雍心里的理想不是靠打仗来实现的,而是想把金朝的制度搞得更完善一些。

完颜雍一边积极推行汉化政策,提拔张浩、石琚等汉人能臣,一边又安抚女真贵族,为海陵王时代受害的宗室平反,还把许多女真的猛安谋克户迁到中都、河北、山东等地。

那会儿,女真人用猛安谋克制来管事,这其实是从部落时期传下来的户籍制度,“猛安”意味着千户,千户制,“谋克”则指百户。

不过嘛,猛安谋克户起初对汉地的生活还不太适应,毕竟他们原本是在地宽人稀的东北生活,不怎么讲究精细耕作。到了中原之后,仍然沿用那种粗放的经营方式,自然比不上中原那些老农民的精打细算。

对此,金世宗很头疼,他对大臣说:

山东、大名等路的猛安谋克户里的百姓,常常骄横跋扈,不勤快耕作,也不让家人干农事,全都交由汉人租佃,赚取租赋。富裕人家穿着绸缎绢绸,喝酒吃饭游玩,贫穷的人争着效仿,渴望家中有人供养,真是不容易!最近已经禁止卖奴婢,结合吉凶之礼,再让官员核查实有户口数,统计人口,必须让自己耕作,力不从堪的,就准许他们租给别人。同时还禁绝在农忙季节喝酒。

这就说明,猛安谋克户一到中原,耕不动,唯有把土地租给汉人,家境好的女真变成了奢侈的地主,一些穷些的女真也跟着堕落,结果被高利贷挤压得更贫。为此,金世宗下令不许买卖奴婢,还根据人口划定耕地,要求他们自己务农,只有失去劳动力的才能租给佃农。为了让女真愿意耕作,世宗还出台了一些禁令,不仅农忙时不能喝酒,还限制冬季狩猎,只允许每年冬天开两次,不让大规模的狩猎影响耕作。

从熙宗到世宗的制度变革,体现了女真上层逐渐接受汉制;而金世宗时期对猛安谋克户的安排,实际上是在推动女真底层融入中原社会。正如金世宗跟大臣所讲:“猛安谋克人户,兄弟亲戚如果各自分配土地,和汉人住得不冲突,每四五十户会组成一个保聚,农忙时互相帮衬,这也是劝导合作的办法。”

金世宗在管理各族户口上成效明显。有研究指出,《金史》比许多汉人朝代的官方史书还记载了更多关于人口管理和普查的资料。凭借这些详实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到了13世纪初,金国境内的在册人口已超5300万,土地养活的人口数量基本相当于盛唐时期的水平。

▲[金]武元直:《赤壁图》(局部)。图来自网络

翻阅《金史》的时候,能看到史官把金世宗描绘成中原王朝那种仁德之君,写得他像汉文帝、宋仁宗一样,有这些皇帝的风范,还夹杂一些小故事,挺有趣的。

比如说,金世宗有一次去上京视察,途中的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他,不惜花大价钱,动用很多民力,大修桥梁和大道。唯独北京留守刘焕没跟风,保持原状,用朴素的礼节迎送他。事后,金世宗经过调查,觉得刘焕为人清廉能干,专门提拔了他。

有一次,金世宗在宫里吃饭,尝了几口后发现饭还没煮熟,菜也不够香,于是叫御厨过来问个明白。御厨吓得瑟瑟发抖,哑口无言。金世宗和颜悦色地说:“你实话实说,朕不怪你。”这才让御厨讲了原因,说是因为他母亲病得很重,心神不宁,才会出这样的差错。金世宗听了之后,没有责怪他,反而称赞他是孝子,要他马上回家照料母亲,还让御医一起去,医药费由宫中承担。

就算金世宗,那个被金人夸作“小尧舜”的明君,也免不了被一些老派的女真贵族拿来调侃几句。

在大定十七年(1177)那会儿,金世宗叫来了太子跟各位王子,去东苑欣赏牡丹花,还让他们各自写诗,互相应和着玩。

完颜宗弼的儿子完颜伟,看到这种装模作样的文雅事儿,嘴角一撇,立马上前,行了行礼,直接劝谏:“咱们国家从漠北起身,君臣将帅全凭着勇略,靠着血战攻灭辽和北宋,把威风扬得满四方。可如今陛下反倒用辽和北宋亡国的遗臣,拿富贵的文词来败我女真族的旧风俗。先前我父在顺昌败给宋将刘锜时,还叹自己贪图安逸,才会遭遇败绩的羞辱。现下,陛下不讲军事,只让儒生整天在身边念书,即便北边的蒙古和西边的夏人频频入侵,也不知边疆形势多紧。这样下去,还不如去弄个诗人算了。”

完颜伟尽管针锋相对地顶了皇帝一番,可宽仁的金世宗却是默默无声,没表现出任何反应。幸亏有人赶紧走过去,帮他把完颜伟扶起来,说:“皇上正沉醉欢饮,你这个郎君倒是在这里苦恼,难为人家了。”

从后续的走向看,完颜伟建议金世宗加强军备,不要只重文轻武,确实显示出远见,但在那个时期,金世宗推行的文治政策带来了金朝的第一个盛世,南北局势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就连南宋的大儒朱熹也夸他说“专引仁政”,所以完颜伟的建议反而显得不太符合当时的局势。

▲[南宋]陈居中:《鞑靼狩猎图卷》(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完颜伟在谏言时,金世宗的沉默,可不光是因为心胸宽广,估计还藏着些许思索吧。

金世宗对汉化的事情早已心里有数,但心里还是惦记着,怕子孙们会忘了祖先的传统,被汉人完全同化。有一次跟参知政事孟浩谈起这事,世宗叹了口气说:“女直(真)本来还挺淳朴的,现如今风俗一天天败坏,我真是很忧心啊。”

金世宗原本打算让太子完颜允恭来继承大位。允恭是汉化比较深的女真贵族,特别喜欢绘画,擅长画人物、马匹、獐鹿和墨竹,平时展现出不错的政治才能,屡次参与政务商讨,待大臣也很有礼貌,深得大家喜欢。

金世宗在上京巡幸时,下旨让太子允恭守卫国家,并亲手制作“守国之宝”交给他。临走之前,金世宗对允恭说:“这次出巡可能要待上一两年,让你来守护国家,就像农民耕田,商人赚利,只要不弄坏我父亲的事情,传给你也没问题。”允恭一边哭一边推辞,金世宗还是坚持让太子留下来担任重任。

允恭一直待在京城,谦虚有礼到极点,连群臣的问候都免了。期间他还主持科举,亲自祈雨,谁知道,大定二十四年(1184),这位有才有德的太子在守国的岗位上突然病倒,没办法治愈,就撒手人寰,享年40岁。

金世宗哭着看着白发人送走黑发人,不得不在子孙里边挑一个新的继承人。

此刻,允恭的儿子麻达葛引起了金世宗的关注。年纪轻轻的麻达葛,不仅熟悉汉文经典,还能讲一口流利的女真话,兼具汉文化和女真文化,正是金世宗心中理想的储君人选。金世宗年纪大了,经常把这个宝贝乖孙带在身边,亲自教导,把他立为皇太孙,赐名“璟”。

完颜璟,也就是金章宗(1190年—1208年在位),建立的明昌之治,被称为“清明之治”。这与他爷爷金世宗的大定之治合在一起,被称为“大定明昌之治”。金人把两代皇帝比作西汉的文帝和景帝。

完颜璟的身世挺神秘的。据宋人周密说,他很可能是宋徽宗的曾外孙,他妈徒单氏是宋徽宗的公主的女儿。靖康之变之后,北宋的后妃和公主都被女真贵族掳走得乱七八糟,所以章宗说不定和北宋皇室还有点血缘关系。史料上还记载,他特别喜欢模仿宋徽宗的书画。

▲[金]高焘:《寒林聚禽图》。图片来自网络。

说起从前明后昏的熙宗,再到荒淫残暴、喜欢折腾的海陵王,再到行仁政、掌权的世宗,这么一看,到了章宗那会儿,金朝差不多算是汉化的最后一块拼图拼上了。

金章宗模仿历代中原王朝,从五行里挑选土作为金朝的德运,想在汉人的正统王朝体系中占个位置。没错,他在位时,改订了《泰和律义》,这个法典是根据唐宋的法律体系整理出来的,后来也被元朝沿用;他还废除了女真的奴隶制度,把奴婢都释放成为自由人。科举制度也被完善,科目齐全,参加考试的士子逐渐爬到高位。到明昌四年(1193年),登记在册的金朝官员有11499人,其中汉人就有6794个,另外还有不少汉化得很厉害的女真人。

后来,金的遗民一提起大定明昌的治理,总喜欢把那段时间说成“文治昌盛”的理想年代。这种感觉像是个梦一样,虚无飘渺。比如元好问、刘祁、王恽、郝经这些文人,无论是在金末国破家亡之后,还是在后来,他们在诗文里都不吝赞美那会儿的盛世,写下不少夸奖大定明昌的佳句。

说到底,历史总免不了那份残忍和无情。

金在汉化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原,变成那里的一个部分,但最终还是败给了曾经像自己一样凶狠的蒙古人。

金章宗时期,沿着农牧交界带的北边边界,大规模修筑了壕堑和壕堡,用来抵挡塔塔儿、汪古等蒙古部族的侵袭。这道长达千里的边防墙,从齐齐哈尔一直沿着大兴安岭延伸,直至今天的内蒙古达里诺尔湖,被称作“金界壕”。风水转变,半个多世纪前南下抢掠的女真人,竟然建起了用来抵御游牧民族的“长城”。

此时此刻,界壕之外,刺骨的北风正肆虐着。

▲金界壕遗址。图片来自:图虫创意授权

参考文献:

李心传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2013年。

宇文懋昭著,《大金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

元好问:《遗山集》,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

元脱脱:《金史》,中华书局,2019年。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99年。

李锡厚、白滨:《辽金西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刘浦江:《辽金史论》,中华书局,2019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下一篇:北京昌平游戏桌出租优质货源
上一篇:王震将军晚年谈及彭德怀:他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历史会还他清白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