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面包广告惹众怒,被指教育消费者,官方道歉:领导正接受现实
166
2025-09-11
觉得内容不错的话,给作者一个关注吧!下次更新就能第一时间找到我咯~感谢喜爱,继续努力!
1936年秋天,江西苏区边上一个小村庄,红军战士谢志坚被国民党巡逻兵逮了个正着。
几个当兵的把他五花大绑押在村头茶摊,正商量着怎么回去领赏。
这小伙子才二十出头,脸上还带着伤,一看就是打过仗的人。
关键时刻,村里的王老汉出现了,他的举动让所有人都没想到。
01
那天谢志坚急着要追自己的队伍,没想到半道上撞见了巡逻的国民党兵。
3个兵把他绑得结结实实,丢在茶摊边的墙根底下。
带头的班长叼着烟,一边喝茶一边打量着谢志堅。
这小子一看就不是本地人,身上还有枪伤,八成就是红军。
其他两个兵也挺兴奋,抓到红军可是大功一件,回去少说能赏10块大洋。
秋风吹过茶摊,几片黄叶飘落在谢志坚身边,这小伙子心里明白,今天可能凶多吉少了。
就在这紧要关头,巷子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02
一个50多岁的老汉从巷子里冲出来,脚步匆忙,脸色铁青。
这老汉姓王,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平时老实巴交的,很少跟人红过脸。
可这会儿他脸上的表情比谁都难看。
老汉远远看见茶摊边绑着个人,脚步更急了。
等走近了一看,果然是谢志坚,老汉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3个月前,这小伙子在阻击战中被打得肠子都露出来了,是他们一家把人救活的。
老汉知道,这时候犹豫一秒钟,谢志坚就多一分危险。
03
王老汉深吸一口气,脸色突然变得更加阴沉。
他大步流星朝茶摊走去,每一步都踩得特别重,看起来气急败坏的样子。
几个国民党兵看见有人过来,都停下了喝茶,警觉地看着这个老汉。
老汉走到谢志坚跟前,二话不说,抡起巴掌就往他脸上招呼。
啪的一声,清脆响亮,把在场的人都惊住了。
紧接着又是一巴掌,打得谢志坚脸都偏了。
老汉嘴里骂得厉害,说这小子睡了他女儿还偷钱跑路,真是个忘恩负义的东西。
谢志坚被这突如其来的巴掌打懵了,但很快就明白过来,老汉这是在救他呢。
班长放下茶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出戏,心想这哪像是红军啊。
04
正在这时候,巷子里又跑出来一个女人。
这女人披头散发的,看起来也就20来岁,正是王老汉的女儿翠兰。
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衣服都有些凌乱,看起来像是急急忙忙追出来的。
更要命的是,翠兰挺着个肚子,一看就是怀了孩子。
她冲到谢志坚跟前,一下子就跪了下去,眼泪往下掉。
翠兰伸手去拉谢志坚的衣服,嘴里哭嚎着,说他怎么能这样对她。
这出戏演得太逼真了,连谢志坚自己都差点信了。
3个国民党兵面面相觑,心里开始犯嘀咕了。
这哪像是红军啊,分明就是个始乱终弃的负心汉。
05
班长拿枪托敲敲桌子,问王老汉这是怎么回事。
老汉一脸愤怒,说这小子3个月前来他家,说是做生意的。
结果住了没几天,就把他女儿给糟蹋了,还偷走了家里的20块大洋。
翠兰在一旁哭得更厉害了,说她没脸见人,想要上吊。
老汉急得直搓手,对班长说官爷您行行好,这人欠着他家的钱呢。
几个当兵的被这一家子闹得头都大了。
抓红军是为了立功,可要是抓错人,回去还得挨骂。
而且看这架势,真像是家务事。
班长看看谢志坚,又看看这父女俩,心里开始动摇了。
06
他们本来是来抓红军的,可眼前这情况,实在不像啊。
红军哪有这样的,怎么可能跟老百姓有这种瓜葛。
而且这女人肚子都大了,时间对得上。
老汉看起来也不像说谎,气得浑身发抖。
最关键的是,翠兰哭得那叫一个伤心,眼泪鼻涕一大把。
班长犹豫了半天,觉得这事儿八成是搞错了。
他挥挥手,让手下把绳子解开。
既然是家务事,他们当兵的也不好多管。
老汉见状,赶紧拉着谢志坚就往巷子里走。
翠兰也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抹眼泪。
07
等国民党兵走远了,王老汉才敢松口气。
他拉着谢志坚在巷子里绕了3个弯,确定安全了才停下来。
谢志坚这才明白过来,刚才那一幕全是演戏。
为了救他,老汉不惜打他耳光,翠兰不惜装怀孕,这份恩情比山还重。
老汉抹了把汗,说小伙子,你这条命算是捡回来了。
原来3个月前,谢志坚在阻击战中受了重伤,肠子都被子弹打出来了。
战友们把他藏在王老汉家的地窖里,翠兰天天用盐水给他擦洗伤口。
家里养的3只老母鸡,全炖了给他补身子。
那段日子,翠兰比照顾亲哥哥还用心,生怕这个红军小哥有个三长两短。
老汉一家把红军当亲人,这份情比什么都珍贵。
08
谢志坚伤好后,非要回部队找自己的队伍。
翠兰舍不得,但也知道他是当兵的,有自己的使命。
临走前,翠兰把自己纳鞋底攒的铜板都掏出来,硬塞给谢志坚当盘缠。
那些铜板是她准备买胭脂花粉的,结果全给了这个红军小哥。
谢志坚拿着那把铜板,心里五味杂陈,这份情比什么都珍贵。
老汉站在村口送了好远,直到看不见人影才回家。
翠兰回到屋里,拿出一个绣花包,里面放着谢志坚掉的一颗纽扣。
她天天拿着这颗纽扣看,盼着有朝一日能再见到他。
没想到再见面竟然是这种情况,差点就阴阳两隔了。
09
那天晚上,谢志坚连夜往西赶路,要去寻找自己的队伍。
王老汉送他到村头的大槐树下,千叮万嘱让他小心。
翠兰也跟了过来,手里拿着个小包袱,里面装着她攒的一点干粮。
虽然家里也不富裕,但她还是想让谢志坚路上有口吃的。
月光下,3个人站在大槐树下,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谢志坚向老汉和翠兰深深鞠了一躬,说这辈子都忘不了他们的恩情。
如果有朝一日打胜了仗,一定回来报答。
翠兰低着头,攥着那个绣花包,心里既舍不得又祝福他。
老汉拍拍谢志坚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活着,好好打仗。
10
谢志坚走了以后,翠兰经常跑到村头的大槐树下站着。
村里人说闲话的不少,都说当兵的一走就没影了。
可翠兰不在乎,她相信谢志坚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她把那颗纽扣缝在贴身的小褂子上,每天晚上都要摸一摸。
鞋底磨穿了3双,翠兰还是天天往村头跑,一等就是好几年。
1949年春天,村里来了支穿黄军装的队伍。
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挨家挨户打听王老汉,怀里还揣着张泛黄的照片。
翠兰正在灶台烧火,听见外头有人喊大爷。
她赶紧跑出来看,谢志坚穿着4个兜的干部服,胳膊上还留着当年的枪疤。
谢志坚一见到翠兰,眼睛就红了,这些年他一直惦记着这个村庄。
11
这些年他跟着部队改编成了新四军,在江南一带跟敌人打了无数场硬仗,从抗战打到解放战争,身上又添了七八处伤。
最险那次子弹擦着心口过,昏迷前还攥着翠兰给的绣花钱包。
战友们都说他命大,其实他心里清楚,是有人在等他回来。
每次打仗前,他都会摸摸胸口的纽扣,那是他活下去的动力。
翠兰看见谢志坚,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
她伸手想摸摸他脸上的新伤疤,又怕太唐突,手伸到一半又缩了回去。
王老汉从屋里颠颠地跑出来,一把抓住谢志坚的手。
这老汉已经60多了,头发都白了,可见到恩人的儿子,比什么都高兴。
后来村里人喝喜酒的时候才知道,谢志坚这些年的经历。
12
他跟着部队转战南北,参加过无数次战斗,立了不少功。
胸前的军功章有一排,可他最宝贝的还是翠兰给的那个绣花包。
婚礼那天,老汉喝得满脸通红,非让女婿把军功章别在喜字上。
翠兰30岁才穿上嫁衣,可那笑脸比18岁姑娘还鲜亮。
谢志坚把那颗纽扣还给翠兰,说这东西陪了他13年,该物归原主了。
翠兰接过纽扣,又拿出当年的绣花包,里面还放着几枚铜板。
她说这些年一直留着,就等着你回来的这一天。
洞房花烛夜,两个人坐在炕头,说着这些年的心里话。
谢志坚说最对不起的就是让她等了这么久。
翠兰摇摇头,说能等到你回来,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13
谢志坚在村里住了下来,分配到县里当干部。
他经常跟年轻人讲当年的故事,说老百姓对红军的恩情比天大。
没有王老汉那两巴掌,就没有他谢志坚的今天。
没有翠兰的那出戏,他早就被国民党兵给带走了。
这种恩情,一辈子都还不完,只能用后半生好好报答。
王老汉晚年享了福,儿女双全,孙子满堂。
他经常坐在大槐树下,跟过路的人讲那年救红军的事。
每次讲到老汉演戏的情节,听的人都竖大拇指。
都说这老汉有胆识,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
可王老汉总是摆摆手,说这不算啥,红军是咱老百姓的亲人。
14
翠兰后来生了3个孩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她把那个绣花包放在箱子底下,偶尔拿出来看看。
里面除了那颗纽扣,还有谢志坚从战场上寄回来的家书。
每一封信都写得很短,但字字都是真心话。
这些东西比金银财宝都珍贵,是她一生最宝贵的回忆。
解放后,村里来了很多参观的人,都想听听这个故事。
谢志坚和翠兰总是很耐心地讲给大家听。
他们说这不是什么英雄事迹,就是普通老百姓做的普通事。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故事。
红军和老百姓,本来就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15
老汉为了救红军,不惜演戏打他耳光,冒着被连累的风险。
翠兰配合演戏装怀孕,差点骗过了所有当兵的。
结果呢?
国民党兵真的信了这出戏,把人给放了。
等他们走远了才知道,原来抓的真是红军。
可这时候再后悔也晚了,人早就跑得没影了。
老汉一家救的不是敌人,是自己的亲人。
当年谢志坚伤得要死,是他们把人救活的。
历经周折,谢志坚总算安全归队了。
听说打那以后,来村里搜查的国民党兵确实少了,大概也觉得这里闹不出什么名堂。
救人一命的老汉,自己也保住了全家的平安。
谢志坚等了13年才回来报恩,翠兰等了13年才等到心上人。
王老汉活到80多岁才去世,临终前还惦记着当年的事。
他对子孙们说,做人要有良心,要知道报恩。
红军为了老百姓流血牺牲,咱们帮他们一把,天经地义。
这种精神,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能忘。
多年以后,村里立了块碑,记录这段往事。
碑文很简单,就写着几个字:军民鱼水情深。
可每个路过的人,都能从这几个字里读出无尽的故事。
那个年代的老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血浓于水。
创作声明:本故事根据流传于赣南地区的红军与群众互助的真实事迹改编,故事框架基于历史,具体情节根据当时背景进行了合理构建,有部分为艺术加工。文中体现的军民鱼水情深主题基于大量真实记录,如有表达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