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易爆场所的危险鞋类黑名单:你的鞋子可能是隐形炸弹
175
2025-07-18
从8月开始,全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按新标准发了,不少朋友关心:自己每月不到1800元的养老金,这次是不是能多涨点?今天就聊聊这事儿。
先说说身边的例子。楼下王大爷每月养老金1750元,调整后每月多拿了82元,涨幅差不多4.7%;对门李阿姨养老金5000元,只多了105元,涨幅2.1%。为啥差这么多?得从今年的调整规则说起。还是老办法:定额涨钱、挂钩工龄和养老金基数,再加上特殊照顾,但今年明显更偏向钱少的人。
定额调整就是人人有份的“保底钱”。多数地方定在28到35元之间,不管原来养老金多少,人人都能拿到这笔钱。这笔钱对高养老金的人来说可能不算啥,但对1800元以下的人来说,相当于每天多了一块多买菜钱。就像王大爷,1750元加上35元,涨幅快2%;而5000元的人加35元,涨幅才0.7%,这就像给小个子穿增高鞋,效果更明显。
挂钩调整分两部分,工龄长的人更划算。今年不少地方把工龄分档,15年以内每年涨1元,15年以上每年涨1.3元左右。就像一位阿姨,养老金1800元,工龄30年,前15年能涨15元,后15年能涨19.5元,光工龄这部分就多34.5元,比有些养老金高但工龄短的人还多。按养老金基数涨的部分,1800元大概能涨21.6元(按1.2%算),5000元能涨60元,但这部分本就是“多缴多得”,大家也都理解。
最暖心的是倾斜调整,高龄和艰苦地区的老人能多拿一笔。70岁以上的老人,多数地方每月额外加30-50元。比如李奶奶72岁,养老金1700元,每月能多拿30元高龄补贴,加上定额和工龄,总涨幅能到80多元。要是在条件艰苦点的地方,还能再涨20-30元,对低收入老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不过有个误区得说清:不是“养老金低就该多涨”,政策得在公平和激励之间找平衡。比如赵大爷和孙大爷,都是30年工龄,赵大爷养老金1800元,孙大爷4200元。调整后赵大爷涨了75元(4.2%),孙大爷涨了110元(2.6%)。孙大爷绝对数多,但赵大爷涨幅更高,这就是政策在“提低”的同时,也没否定“多缴多得”。
今年还有个新变化,不少地方降低了挂钩调整的比例,提高了定额调整的比重。比如有的地方把挂钩养老金的比例从1%左右降到0.5%多,工龄单价也稍降,但定额调整降得少;还有的地方直接规定,养老金低于某个数的,定额涨得多,超过的就涨得少,甚至还会补足到一定数额。这些调整都在悄悄向低收入群体倾斜。
最后得提醒一句,各地具体方案不一样,最好去当地社保局问问,或者用手机在社保APP上查一查。
总的来说,养老金1800元以下的朋友,这次调整确实能感受到更明显的变化。定额调整的“兜底”、工龄挂钩的“实惠”、倾斜调整的“关怀”,三重利好加起来,每月多拿个七八十元很常见。虽然和高养老金的人比,绝对数还有差距,但相对涨幅已经跑赢了。这也说明国家在尽力让咱们退休后日子更踏实,尤其是那些为社会辛苦了一辈子的普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