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驱动下的以色列处境你的手机,竟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124
2025-10-07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文中涉及人物情感表达和心理活动为合理推演,基于史实基础;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鳌拜趁着康熙年幼,把朝廷大权全抓在自己手里。
他还振振有词:"我这是为了大清江山,小皇帝懂个啥?"
康熙被他气得咬牙切齿,可表面上还得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为了除掉这个心腹大患,康熙整整忍了八年。
01
鳌拜这个名字,在清朝初年那是响当当的。他出身瓜尔佳氏,这可是满洲八大姓氏之一,曾经被列为"满洲第一姓氏"。
他爷爷索尔果是苏完部首领,爹卫齐是八门提督,更厉害的是他伯父费英东,那可是清朝开国五大功臣之一。费英东跟着努尔哈赤打天下,死后都能配享太庙,这份荣耀可不是谁都有的。
可鳌拜能在清朝站稳脚跟,靠的不是祖宗的荫庇,而是自己的真本事。
万历十六年,他爷爷索尔果做了个改变整个部落命运的决定:带着苏完部投靠努尔哈赤。这步棋走对了,要不然鳌拜也没机会成为后来的"满洲巴图鲁"。
鳌拜从小在军营里长大,骑射功夫了得。年纪轻轻就跟着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的战功一桩比一桩大。
最出名的就是攻打皮岛那一仗。皮岛在朝鲜海面上,明将毛文龙退守在那里,给后金军造成了很大麻烦。从努尔哈赤开始,到皇太极继位,都想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1637年,皇太极先派孔有德、尚可喜他们去攻打,结果攻了半天没啥进展。皇太极没办法,只能换将,让十二弟阿济格去收拾这个烂摊子。
鳌拜就在阿济格手下。他主动请缨,还在阿济格面前立了军令状:"我要是拿不下皮岛,就不来见英亲王了!我发誓一定要攻下此岛!"
这话说得够狠的,可鳌拜确实有这个本事。他冒着明军的炮火,率领后金军直接杀进了敌阵,硬是把皮岛给拿下了。
孔有德、尚可喜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他们没能办成的事,鳌拜办成了。这一仗让鳌拜一战成名,皇太极高兴得不行,亲自去祭告努尔哈赤在天之灵,还把攻占皮岛的首功给了鳌拜,封他为"巴图鲁"。
巴图鲁在满语里就是勇士的意思,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给的。
更厉害的是松锦会战。这一仗对大清和大明来说都是转折点,打完了明朝就再也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了。
1641年,鳌拜跟着济尔哈朗攻打锦州。明朝派洪承畴带着十三万大军来救援,前后夹击,清军眼看就要败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鳌拜不愧是"满洲巴图鲁",直接冲进明军阵营,五战五捷,硬是把败局给扭转了。
这一仗打完,明朝再也没能力主动反攻了。鳌拜因为这些战功,不但升为护军统领,还成了八旗将领中威望最高的人。
皇太极很器重鳌拜,不光因为他能打仗,更因为他忠心。在那个年代,有本事的人多,可又有本事又忠心的人就不多了。
02
皇太极1643年突然病死,没留下遗诏指定接班人。按照努尔哈赤留下的规矩,得八王议政来决定谁当皇帝。
竞争最激烈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这俩人都有实力,谁也不肯让步。
关键时刻,两黄旗大臣的态度很重要。镶黄旗和正黄旗向来是皇帝亲率,所以两黄旗大臣对皇帝忠心耿耿。
鳌拜就是镶黄旗的,他和索尼等两黄旗大臣坚决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可具体支持谁,这里头还有讲究。
庄妃找到索尼,提醒他两件事:第一,满蒙联姻是太祖太宗定下的国策,支持她儿子福临才符合这个政策;第二,豪格有自己的正蓝旗,要是他当了皇帝,两黄旗大臣的地位就不保了。
索尼是明白人,立马和鳌拜等人改了主意,从"坚决支持豪格"变成"坚决支持皇子继位"。
多尔衮听说两黄旗大臣的态度后,知道斗不过了,就想了个折中办法:支持六岁的福临当皇帝。
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对鳌拜来说,这是个正确的选择,因为顺治对他确实不错。
可多尔衮这人野心大,名义上是摄政王,实际上一直想自己当皇帝。鳌拜因为坚决支持顺治,自然成了多尔衮的眼中钉。
多尔衮在位期间,鳌拜的日子很不好过。光是差点被砍头就有三次。
第一次是顺治元年,阿济格征讨李自成回京后,在营帐里骂顺治是"孺子"。多尔衮知道后下旨斥责,鳌拜代接圣旨时为了给阿济格留面子,没把旨意内容告诉他。多尔衮得知后要杀鳌拜,幸亏大家求情才保住命。
第二次是顺治五年,有人告发鳌拜等人密谋拥立豪格,还说他们私下立了盟约。这明摆着是栽赃,可多尔衮还是要借机除掉鳌拜。又是大家拼命保,鳌拜才逃过一劫。
第三次更冤枉,顺治七年多尔衮病了,让贝子锡翰"请"顺治来探病。锡翰按吩咐做了,多尔衮却说他违背了自己的意思,要处死锡翰。鳌拜为锡翰求情,多尔衮说他是"包庇",非要杀他不可。
要不是两黄旗大臣坚决不同意,鳌拜真要被冤死了。
好在多尔衮不久就病死了,顺治亲政后,立马重用鳌拜,授予他议政王大臣之职,还兼任领侍卫内大臣。
经历了将近八年的苦日子,鳌拜终于苦尽甘来,成了顺治的心腹大臣。
可以说,在皇太极和顺治两朝,鳌拜都是纯粹的忠臣。他靠的不光是战功,更是忠心。
可到了康熙朝,怎么就变了呢?
03
1661年顺治病死,临终前指定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八岁的康熙。
顺治能选鳌拜做托孤大臣,说明对他还是很信任的。四个辅政大臣刚开始也确实尽心尽力,为大清做了不少好事。
可权力这东西就像毒品,时间长了就容易上瘾。
鳌拜原本在四个辅政大臣里排末位,可他不甘心啊。凭啥索尼这个老头子能排第一?凭啥苏克萨哈这个投降派能和自己平起平坐?
慢慢的,鳌拜的野心越来越大。
索尼年纪大了,想着明哲保身,不愿意多管事。苏克萨哈原来是多尔衮的人,后来才投靠顺治,在四人里地位最尴尬。遏必隆虽然出身好,父亲额亦都是开国功臣,可他本人胆小怕事,经常跟在鳌拜后面。
这样一来,能制衡鳌拜的人就没了。
1666年,鳌拜利用圈换土地的机会,狠狠打击了正白旗的势力,自己的权力越来越大。
1667年六月索尼病死,七月鳌拜就把苏克萨哈给整死了。他诬陷苏克萨哈"怨望不欲归政",硬是给他安了二十四条大罪,以大逆论处。
康熙当时已经十四岁了,按说可以亲政了,可鳌拜不答应。苏克萨哈被处死这事,对康熙刺激很大。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鳌拜不除,自己就永远当不了真正的皇帝。
苏克萨哈死后,四个辅政大臣就剩下唯唯诺诺的遏必隆了。鳌拜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他自己被封为一等公,儿子承袭二等公,党羽班布尔善当了大学士,济世当了工部尚书。
朝堂上下,鳌拜说一不二,康熙成了有名无实的皇帝。
在鳌拜看来,孝庄太后年纪大了,康熙还是个孩子,都不足为惧。可他真是小看了这祖孙俩。
04
康熙表面上对鳌拜毕恭毕敬,暗地里却在想办法除掉他。
鳌拜党羽遍布朝廷,要想动他必须小心谨慎,不能打草惊蛇。康熙想了个巧妙的办法: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在宫里练习布库。
布库就是满族的摔跤,康熙让这些少年天天在宫里练,美其名曰游戏娱乐。
鳌拜看见了,心里还暗自高兴:小皇帝果然还是贪玩的孩子,整天和一群少年嬉戏,哪有心思管朝政?
他哪知道,康熙这是在为擒拿他做准备。
这些少年都是精心挑选的,不但身强力壮,而且对康熙忠心耿耿。他们名义上是在玩游戏,实际上是在接受训练。
康熙等了整整两年,终于等到了机会。
1669年五月十六日,康熙召鳌拜入宫议事。鳌拜没有多想,照常进宫。他觉得自己在朝中威望那么高,康熙不敢把他怎么样。
可他错了,而且错得很厉害。
鳌拜走到乾清门时,看见康熙正和一群少年在玩布库。他心里更加得意了:这小皇帝还真是不长进,都十六岁了还和小孩子玩摔跤。
就在鳌拜准备行礼的时候,康熙突然站了起来,眼神变得异常冷峻。
"鳌拜,"康熙的声音不大,可听起来让人心里发毛,"你可知罪?"
鳌拜愣了一下,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那些"玩游戏"的少年已经悄悄围了过来。
这时候鳌拜才明白,自己中计了。可他毕竟是"满洲第一勇士",岂能坐以待毙?
可惜,这些少年训练了两年,就是为了这一刻。虽然鳌拜拼命反抗,可双拳难敌四手,何况是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少年?
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鳌拜终于被制服了。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满洲巴图鲁",竟然败在了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手里。
康熙看着被绳索绑住的鳌拜,心里五味杂陈。这个人曾经是三朝元勋,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可也是让自己忍辱负重八年的权臣。
05
鳌拜被擒后,康熙和大臣们给他列了三十条大罪:结党擅权二十三条,不尊太皇太后两条,嫉妒册立赫舍里为皇后、私下买卖奴仆五条。
按说这些罪名,哪一条都够杀头的。大臣们也都建议把鳌拜处死,以儆效尤。
可康熙犹豫了。
说实话,鳌拜虽然专横跋扈,可他和后来那些真正的奸臣比起来,罪过并不算太重。索额图、明珠、隆科多、年羹尧、和珅,哪个不比鳌拜贪婪?
更重要的是,鳌拜虽然不听康熙的,可他从来没有背叛过大清。他专权,是觉得自己比康熙更懂怎么治理国家;他跋扈,是仗着自己功劳大资格老。可他从没想过要推翻爱新觉罗家的江山。
想到这里,康熙下了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决定:免鳌拜死罪,只是拘禁起来。
鳌拜听到这个判决,眼泪都掉下来了。他知道康熙这是念着他的功劳,饶了他一命。
可惜,鳌拜身体本来就不好,加上这么大的打击,没过多久就在拘禁中病死了。
06
鳌拜死后,康熙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
刚开始,康熙还是把鳌拜当作反面典型。可随着时间推移,康熙对鳌拜的看法越来越客观。
1713年,康熙晚年有一次在诸王贝勒大臣面前说:"回忆以前的事情,我要是不说的话,没有人敢说。我朝征战效力的大臣中,真没有人能比得上鳌拜。"
他还说:"鳌拜功劳显著,应该给世职。"并且承认,当年擒拿鳌拜也是不得已之举。
这话说得很重啊。康熙亲口承认,在所有为大清立功的大臣中,鳌拜的功劳是最大的。
可见康熙心里很清楚,鳌拜虽然专权,可他确实是个功臣。
雍正上台后,更是为鳌拜大翻案。他不但恢复了鳌拜的一等公爵位,还规定世袭罔替。1731年,雍正还追封鳌拜为超武公。
超武公啊,这个封号可了不得。雍正这是在告诉天下人:鳌拜不是奸臣,而是功臣。
可到了乾隆,又把鳌拜降为男爵。乾隆觉得,鳌拜虽然有功,可毕竟专权跋扈过,不能给太高的荣誉。
07
说到底,鳌拜这个人很复杂。
他确实是个忠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到顺治,三朝都对他重用。他立下的战功,确实没人能比。
可他也确实专权跋扈过。康熙八年的辅政时期,他把持朝政,让康熙有名无实。
可他专权的初衷,真的是为了大清江山。他觉得康熙年幼,不懂治国之道,自己有责任把江山稳住。
问题就出在这里:鳌拜忠于大清,可不忠于康熙个人。在他看来,康熙只是个孩子,而自己是三朝老臣,有资格代替康熙做决定。
这就是康熙恨他的原因。皇帝可以容忍大臣有别的毛病,可不能容忍大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鳌拜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以为自己功劳大、资格老,就可以不把年轻的皇帝当回事。
可他忘了一点:皇帝就是皇帝,不管多年轻,都是君主。臣子就是臣子,不管功劳多大,都不能凌驾于君主之上。
所以康熙虽然恨鳌拜,可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功劳。杀了鳌拜容易,可这样做对不起他为大清流的血、立的功。
最后的结果是:鳌拜活着的时候被当作权臣,死了以后被当作功臣。
史实来源:本文主要依据《清史稿·鳌拜传》《康熙起居注》《清圣祖实录》等史料,对于存疑的细节采用模糊处理,确保内容基于史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