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有何不同?美国商务部长:“韩国人要么接受,要么缴税”

124 2025-10-07 08:45

日韩有何不同?美国商务部长:“韩国人要么接受,要么缴税”

韩国与美国的关税谈判卡在一件事上:外汇风险。对韩国来说,这不是一句情绪话,而是要为一只35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找美元。美元从哪来、以什么节奏来、对韩元会造成什么冲击,条条都是硬问题。

在这笔基金的母版上,外界看的是日本那份5500亿美元投资安排的条款。日本接受了“项目确定后45天划转资金”,并同意将投资产生的可用自由现金流,在达到分配金额前与美国五五分成,达到分配金额后,美国拿90%。这套机制的要点,是先快划转、后再按约分配。

韩国官员的表态不同。他们反复强调,这一揽子计划以贷款和担保为主,直接投资有限,且无法接受与日本一致的条款。原因并不抽象:自上世纪90年代末金融危机后,韩国对本国货币市场一直加强管控。即便在2024年开始向外国人开放货币市场,外界照样无法在离岸市场直接交易韩元,离岸价不存在,供需波动只能在在岸盘里消化。

在汇率这根弦上,市场的紧张感不是现在才有。2024年底,韩元兑美元汇率跌到15年低位,约1476:1;眼下回到约1390:1,依旧敏感。叠加韩国国家养老金基金每年约40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刚性需求,日常美元缺口并不轻。再把这只35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叠上去,花旗集团估算,2026—2028年每年可能新增约1000亿美元的美元需求。对一个日均韩元成交量仅1420亿美元的市场来说,这个体量会放大价格波动。

把镜头拉远,体量差距摆在桌面上。国际清算银行数据,2022年全球韩元日均成交1420亿美元,日元是1.25万亿美元;韩元占全球市场份额2%,日元17%。经常账户方面,2024年韩国盈余约990亿美元,日本接近2000亿美元。外储上,8月韩国外汇储备4160亿美元,日本约1.3万亿美元。这几组数字把“日本能签、韩国难签”的结构性差异讲清楚了。

在谈判桌上,给出的选择很直白。9月11日,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表态,不会对韩国展示灵活性。“日本人已经签了合同。韩国人要么接受这笔交易,要么缴纳关税。”黑白分明的语句,直接把谈判拉到成本核算层面:要么承受外汇压力,要么承受关税成本。

为了给外汇层面找“保险”,韩国在找锚。韩国总统政策秘书金容范公开提出与美国建立外汇互换额度的设想。他的逻辑很清楚:日元有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日美之间有无限额互换安排,日本在流动性上更从容。韩国想要的是在美元端的同类缓冲。

在财政口径上,韩国财政部长具润哲说过一句关键话:关税谈判结束后会公布与外汇相关的消息。9月15日,在韩国媒体报道政府已向美国提交请求后,他对路透社表示,认为美国会考虑提供货币互换额度。这不是拍胸脯的保证,而是一种对可能路径的提示——谈关税的同时,争取美元流动性的后盾。

把美方的互换网络摆出来,对比就更清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与加拿大、英国、日本、欧盟、瑞士的央行有常设互换额度。这些是“常备军”。在2020年3月疫情冲击时,美联储曾与韩国银行等9家央行设立过600亿美元的临时互换额度。2021年12月临时额度到期后,通过回购协议方式,又给了韩国银行600亿美元的美元“安全网”,以美国国债作抵押换取短期美元。这些既有安排说明两件事:非常时期可以开闸,平时也能用抵押融资兜底,但“常设互换”的门槛与分层,摆在那。

回到市场层面,抚平韩元波动的工具并非只有互换额度。若谈判落地,需要配套的节奏控制:划款时点分散、项目池分批推进、在岸市场准备对冲工具、对国家养老金的外汇敞口做套保统筹。这样做的目的,是把1000亿美元级别的年度美元需求拆成可管理的碎片。对一个没有离岸韩元市场的体系而言,把波动留在在岸,就得加厚缓冲垫。

若以日本路径作参照,差异点并非意愿,而是结构。日本的日元交易体量、经常账户体量、外汇储备体量,再叠加与美国的互换安排,外汇侧的承压能力更强。韩国若按相同条款“快划转、快分配”,在短时间里就会把美元需求推高,给韩元带来连续性贬值压力。韩国不愿照搬,背后是对本币稳定性的守住线。

当关税与外汇在同一张表上对齐时,企业算的是真金白银。若选择缴纳关税,出口价格、利润率、订单竞争力都会受影响;若选择接受条款,美元调度、韩元波动、外汇储备使用效率又会被放大检验。对韩国来说,先把互换额度、回购工具、对冲安排摆稳,再谈资金划转与分配细则,才有可能把这笔基金“拿得住、消化好”。

在谈判未闭环的阶段,市场最怕的是时间压迫下的单点决策。把“关税谈判结束后公布外汇消息”这句话落成可执行的窗口,有助于稳定预期,给韩元减压,也为后续的美元筹措打开有序通道。对照日本的进度,韩国的变量更多,筹码也在外汇端。

下一篇:红海惊魂:中国一句话,道破中东乱局核心!
上一篇:国庆快乐!小炮APP会员休市期补偿公告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