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早就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199 2025-08-21 18:12

三国时期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刚开始那会儿,各路英雄好汉都爱比拼实力,看谁更厉害;但到了后期,就不再单纯看谁的拳头硬了,而是开始比拼智慧和勇气。

说说早期的吕布吧,他在世那会儿,谁都不敢轻易挑衅。吕布一走,那些武将们就开始谁也不服谁了。等到这些不服气的武将一个个都没了,天下局势就从拼蛮力变成了斗心眼。

到了后期,诸葛亮和司马懿那事儿就是个典型。两个国家里顶尖的老将都差不多走光了,剩下的那些武将,战斗力实在不行,根本打不起一场能灭掉对方国家的大仗。所以,他们俩就开始斗智斗勇,比的是谁更能扛,谁先顶不住,谁先露出破绽。

诸葛亮一个人守着空城那会儿,司马懿其实已经瞧出来诸葛亮没啥还手之力了,可他为啥不趁机把这个大麻烦给解决掉呢?

【罗贯中的偏心】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就是讲蜀汉的故事,罗贯中写这本书时,心里头明显向着蜀汉这边。特别是对诸葛亮,那简直是偏爱得不得了。

他被偏心对待,硬是把孙坚斩杀华雄的功绩算到了关羽头上。刘备明明指挥了火烧博望坡的战斗,这功劳却无端被扣给了刚出道的诸葛亮。就连火烧赤壁这场大战,原本也是周瑜的杰作。

因此,为了让诸葛亮的智谋超群、预判敌情的能力更加突出,他的对手司马懿就无奈地被边缘化了,差不多成了个次要人物。结果,对司马懿的描绘远没有周瑜那么细致入微。

因此,当诸葛亮使出空城计时,罗贯中笔下描述的司马懿那叫一个慌张,心里直嘀咕城里是不是埋了伏兵,硬是不敢往前冲。琢磨了好一会儿,他一咬牙,决定撤退,就这么眼睁睁地让诸葛亮溜之大吉,到手的“大奖”——诸葛亮的脑袋,就这么没了。

那么,司马懿是不是真的就像说的那样,因为怕有埋伏所以才撤退的呢?

【司马懿的处境】

在科举制度还没出现的封建社会,挑选当官的人的权利,全都捏在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手里。皇上想组建自己的政治班子,就得靠这些大家族互相推荐人选。

这些帮派的好处就是,他们和皇帝的利益绑一块了,所以为了自己的好处,也得拼命支持皇帝。但坏处就是,这样一来,整个官僚系统就被他们给独占了,各个家族势力错综复杂,动一个就影响一大片。结果就是东汉末年朝廷乱成一锅粥,要么是权臣耍手段,要么就是宦官和贵族串通一气。

司马家在东汉那可是响当当的大户人家,特别有势力。曹操活着那会儿,一心想帮着汉朝,保住朝廷的位子,对那些腐朽的大家族特别看不惯,打击起来毫不留情。

不过曹操那种挺出人意料的做法,确实对汉献帝没啥好处,但他实际行动上倒是在帮朝廷解决麻烦,一个接一个地收拾那些不听朝廷话的诸侯。

他自个儿这么说:“要是朝廷里没了我,那还不得乱套,不知道会冒出多少个称帝称王的。”

在曹操的铁腕统治下,司马家族只能老老实实按照曹操的命令行事,压根儿没法找到翻身的机会。特别是曹操对司马懿印象极差,他一再告诫曹丕,千万别把司马懿放在重要位置上。

曹操去世后,曹丕心里琢磨着要取代汉朝,自己当皇上。要想让皇帝乖乖让位,那就得靠那些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支持。所以,曹丕想了个法子,把老爹曹操一辈子都压着的那些大家族又给提拔了起来,其中就包括司马家。

曹丕活着那会儿,虽然司马家帮了他不少忙,但他心里一直记着老爹的话,没给司马懿太大的权力。后来曹丕病得厉害了,为了不让那种被逼退位的事儿再发生,他得从那些大家族里挑个人来帮忙看着。这么一来,司马懿又成了被选中来辅佐新君的大臣。

曹休和曹真也是被托付重任的人,他俩作为曹家的亲兄弟,实际上是掌握大权并用来平衡司马懿的重要角色。因此,司马懿一直都被曹家人提防着。

【诸葛亮的赌博】

曹叡当上皇帝那会儿,正好是诸葛亮六次攻打祁山的重要时刻。曹真和曹休这俩兄弟,因为是曹家的顶梁柱,不能随便出动。这样一来,能派去跟蜀军对着干的,就只剩下司马懿了。

这次战役人们称之为“街亭大战”。在《三国演义》里头讲了,诸葛亮没采纳别人的意见,偏偏让参军马谡带兵,安排他守在街亭这个关键地方,靠着地形挡住魏国大将张郃的兵马,目的是别让司马懿的后续军队占了街亭,切断了他们的粮草供应。

但是马谡特别固执,既不按照计划行事,也不接受手下将士的建议,偏偏要在山上安寨扎营,打算利用地形优势冲击曹魏的兵马。

没想到张郃更胜一筹,他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只守不攻。蜀军没了水,连吃饭都成了难题,很快就不攻自破。蜀军只能慌忙撤退,司马懿趁机带兵追击,让诸葛亮错失了主动权。碰到这种情况,诸葛亮只能决定退到西城,派部分队伍去筹集粮食,而他身边只剩下2500多个老弱病残的士兵。

后来,司马懿带着十五万大军继续往南走,没想到诸葛亮竟然玩了个大胆的把戏。他不仅没躲起来,还把城门大开,让士兵们在城里扫大街,而他自己呢,就坐在城门楼上悠闲地弹琴,好像外面那浩浩荡荡的大军根本不存在似的。

罗贯中讲啊,司马懿心里头那是翻江倒海,琢磨来琢磨去,一直想弄清楚诸葛亮那边到底有没有藏着兵马。

其实这破绽明摆着,有十五万大军呢,抽出一千人马去四处探探情况不也挺好的?或者找个神箭手把诸葛亮给射下来,这不也行?实在不行,派一小队人马进城瞅瞅也行啊,干嘛非得急着撤退呢?

让司马懿选择撤退的,并非因为怕有埋伏,而是背后有更复杂的原因。诸葛亮呢,他就是在琢磨司马懿能不能琢磨透这背后的道理——“兔子死了,猎狗就得被煮了;鸟打光了,好弓就得收起来了”。

诸葛亮和司马懿就像秤砣一样,一边沉了,另一边肯定翘起来。诸葛亮一走,蜀汉就没了主心骨,司马懿灭掉蜀国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话说回来,诸葛亮没了以后,要是让曹真或者曹休来指挥,蜀国说不定也就被灭了,那还要司马懿干啥呢?反过来讲,就算司马懿真的亲手把蜀国给灭了,这种功劳太大的大臣,往往最后也没啥好果子吃。

曹家的人一直都对司马家族心存戒备。诸葛亮一走,司马家族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这时候,司马懿面临的,就只有皇帝的怀疑,还有可能被下令处死。

换句话说,诸葛亮得活着,至少在蜀国冒出另一个厉害的统帅前,司马懿不能贸然动手。因此,司马懿得找个理由撤军才行。

诸葛亮走后,姜维接手了蜀军的指挥大权。姜维的做法比诸葛亮更冲,他多次攻打中原,这样一来,司马懿就有足够的时间来稳固自己的队伍了。

司马懿就这么一路挺过来,把曹操、曹丕、诸葛亮,还有曹叡都给熬过去了,又一次被选为托孤大臣。这回他可算是安心了,跟蜀国斗了这么久,他自己的班底也建起来了,再也不怕那些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了。

总结来说,司马懿为了自己安全着想,就算他看出了空城计,或者诸葛亮真的走出城门,他也不会动杀念。他们俩斗智斗勇,真是精彩绝伦,让人不得不佩服。

下一篇:印度破防!米格-21击溃30年战机
上一篇:朱德晚年谈及井冈山岁月时,他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评价让人深思
推荐资讯